大概在两个月前,文哥突然神秘兮兮地问大家:你认为安全的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先是办公室里小声地交流,然后变成了热烈的讨论。接下来的两个月,是我们所未预料的,许多关心汽车安全的网友,纷纷加入了这场持续两个月的大讨论。
一开始是文哥经营的流言终结者系列:
《车越重越安全……看卡罗拉安全实验室如何终结三大流言》
《车轻高速就发飘?汽车安全流言终结者的番外篇》
《保险杠的谜团 汽车安全流言终结者》
接着,南京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交通事故:
《话题:宝马男闯红灯撞散马自达,那些肇事人的传言与猜测》
《技术贴:宝马把马自达干断,IIHS怎么看?》
《7系撞碎马2,如果是LS撞polo会如何呢?》
马自达2被宝马7系撕成两截。汽车在设计之初,有考虑过相对碰撞中保护弱者的问题吗?
《当本田碰撞试验遇到南京事件:车厂能做些什么》

当文哥问,你觉得什么样的车最安全?那时我想:最坏的情况,却也是最普遍的情况,两辆车无可避免地撞在一起了。虽然多少科普文章、科学分析都说,车重并不能完全决定碰撞中的优劣地位,但我还是认为,越重、越硬、越霸道的车,在对撞中安全保障上占有优势。

但是“在对撞的安全保障上占有优势”,并不能完全称之为“安全”,只能说很“耐撞”。如果所有厂商为了以炫耀这种狭隘的“耐撞”为卖点,纷纷去造整车质量越来越重、整体刚性越来越硬的汽车,它们在公路上就成了狂奔的野兽,公路就成了弱肉强食的蛮荒世界。如今全球都在提倡“防御性”驾驶,如果都制造这样的汽车,它们无可避免会成为“攻击性”驾驶的武器。所以我也明白,不论什么合资自主,不论什么德系日系,也不论是怎样高调宣讲安全的品牌(其实全世界的汽车制造商都注重安全,但是正如有的品牌重点宣扬驾控乐趣,也有品牌希望安全成为它们最显著的标签),都不可能像制造坦克一样制造小汽车。无法控制的成本是一个问题,两败俱伤的博弈是一个问题。
有时候,不自觉的,我们已经偏离了讨论谁比谁“安全”,而是在反复争拗谁比谁“耐撞”。最后,我们究竟有没有讨论出来,什么样的车才是最安全的车?这不重要。起码,持续两个月的大讨论,道理总是越辨越明,结果也令人欣慰——现在我们知道了,在我们争论“什么样的车安全”之前,总归得先辨明白,究竟“什么才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