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维修成本一样,车辆防盗系数也是保险公司和车主们都很关心的问题。
【紧凑型车防盗系数】
【中型车防盗系数】
【SUV车型防盗系数】
上面是IAG下属机构NRMA所做的防盗系数测试(Car Security Scores)的成绩汇总,从表格可见,一台车的防盗系数由“Entry”、“Immobiliser”和“Vehicle ID”这三部分组成。
关于“Entry”项目:
其中“Entry”代表一台车的车厢防侵入的能力,分值越低说明车门越容易被打开,可以说这是汽车防盗的第一条防线。不过从分值分布可以看到,“Entry”项目在100分制中只占到区区的10分,或许NRMA认为这道防线在很多时候只是“形同虚设”,暴力破坏车窗无疑会让一切车门防盗设计变成浮云。
关于“Immobiliser”项目:
不法之徒进入车厢后,此时起作用的将是“Immobiliser(发动机防盗)”。在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偷进入车厢后迅速找出发动机电源线,通过电源线的手动接驳来发动车辆,其实这种剧情只能在没有安装发动机防盗的车上成立。
【一键点火虽不要求钥匙与车辆产生物理接触,但仍通过镭射波进行ID配对,以达到发动机防盗的目的。】
发动机防盗需要车钥匙ID和发动机ID之间进行配对,犹如《林海雪原》中土匪头坐山雕和杨子荣之间暗号,当坐山雕喊出:“天王盖地虎!”,杨子荣就必须喊出:“宝塔镇河妖!”,否则将被视为异己而遭到抵抗。说回汽车问题,若钥匙ID和发动机ID无法匹配,防盗程序则会切断发动机电源不让车辆起动。这显然不能像侵入车厢那样,可以通过“砸玻璃”这种暴力手段简单解决。在实际偷窃情况中,发动机防盗无疑比车门防盗更让小偷抓狂。或许,这就是该项评分在100分制中占到最高比例50分的原因所在。
关于“Vehicle ID”项目:
若前面提到的“Immobiliser(发动机防盗)”被破解,通常意味着车辆已被小偷成功开走,此时能起亡羊补牢作用的将是“Vehicle ID(汽车身份)”。该项目主要从VIN、self-voiding security labels和microdots三项进行评价。
【microdots技术】
VIN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车架号,这里就不作太多的解释。而“self-voiding security labels”和“microdots”对国内消费者而言,则较为陌生。“self-voiding security labels”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贴纸,警察可以通过解码器对其扫描,从而得出车辆真实身份。而“microdots”技术则是在汽车各处上“喷洒”一些特殊“微粒”,微粒包含有车辆的身份信息,其和钞票水印一样要在紫外线下才比较容易观察得到(同时还需要借助放大镜),使不法分子毁灭车辆身份变得相当的困难。
从成绩表可以看到,“Vehicle ID”在防盗系数100分制中占到有40分之高,足见NRMA对其重视的程度。毕竟失车身份一旦被不法份子销毁或更改,失车找寻将失去了依据。尤其是当中的“microdots”技术,微粒散布在汽车各零件上,哪怕不法分子将被盗车拆成零件售卖,警察也能通过售卖线索顺藤摸瓜地找回隐藏其后的罪犯。
不过,“self-voiding security labels”和“microdots”这两项汽车身份技术并未在国内使用。在国内能起类似作用的是,诸如通用安吉星、丰田G-Book这类Telematics系统,通过被盗车辆定位来对失车进行追踪。
总结:
碰撞测试固然必不可少,但其考虑情形毕竟较为极端,同时情况也相当的抽象复杂。E-NCAP、C-NCAP、J-NCAP、NHTSA、IIHS……全球如此多权威机构测试,至今都无法给网上德日系安全问题下一个准确定论,这就是个很好的明证。我并不是说购车不要关注星级,毕竟这是份很重要的人身保险,只是我们不能忽略掉如前后视野等这些更贴合生活实际的安全因素。
其实对于更广泛情况而言,澳洲IAG测试对于消费者的参考价值会更加实际。其考核内容可以说相当贴近现实生活,没有任何“极端”成分在里面,但这些情况却又被大部分消费者所忽略。所以,相信很多人在看完这篇文章后都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