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车险赔付很大比例都发生在低速撞击中(10km/h以下)。毫无疑问,保险公司恨不得厂商能做出些特殊设计,来减轻车辆在低速撞击中的损坏程度,从而减少险费支出来达到利益最大化目的。
上图是IAG维修成本测试的现场,汽车用10km/h速度分别让车头和车尾撞向黄色“横栏”,然后计算汽车复原所需要的开支。不难看出,该测试模拟的是汽车追尾和被追尾的情况,墙体“横栏”则代表对方车辆防撞钢梁。
比较严谨的是,IAG正碰和后碰中采用了不同高度的测试横梁,其中前碰测试横梁离地高度为455mm,后碰测试横梁离地高度则为405mm。追尾事故中,后车驾驶员通常会本能通过制动来降低事故的严重程度,但制动所带来的重心前移会导致车辆出现“点头”情况,使车辆前防撞钢梁相对前车后防撞钢梁位置变低,而IAG通过前后碰测试横梁50mm的高度差很好地模拟了这一现实情况。
北美IIHS其实也有做类似的测试,只是名字没有“露骨”地直接称之为维修成本测试,而是含蓄地将其命名为“Bumper evaluations(保险杠评价)”,其实IAG和IIHS的测试均来自于研究机构RCAR所建立的体系。记得在现场观看昂科拉C-NCAP正碰时,别克工程师曾提到昂科拉针对RCAR体系进行了相关优化,比如后纵梁前端采用可独立更换的吸能盒,使昂科拉在低速撞击后不用对整条后纵梁动工,从而降低了低速后碰的维修成本。
【A0级车测试结果】
目前,IAG仅对A0级小车进行过维修成本测试。结果涵盖前部维修成本(Frontal test repair costs)及其占总车价比例(Repair costs of RPP frontal)、后部维修成本(Rear test repair costs)及其占总车价比例(Repair costs fo RPP rear)、总维修成本(Total repair costs)及其占总车价比例(Repair costs of RPP overall)这六项。
当中排名第一是款名为Holden Barina的车型,其实质就是澳洲版的爱唯欧。再联系之前提到的昂科拉,我想通用在车型设计时对RCAR体系会有很高的重视程度。而这一测试比较让人惊讶的是,向来给人省钱形象的丰田和本田,在该测试中成绩均齐齐垫底,反而常给人“烧钱”印象的大众Polo却排到相对不错的第五名位置。
在我看来,除车头车尾各大部件的优化设计外,维修成本测试还很取决于测试横梁与被测车防撞钢梁的相对位置。若被测车防撞钢梁高度能和测试横梁重叠,防撞钢梁之后的纵梁将能很好抵挡测试横梁继续往后侵入,从而能很好地保护防撞钢梁后方的部件。
相反,若车辆防撞钢梁高度和墙体横梁差距很大,防撞钢梁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抵挡作用,墙体横梁此时将长驱直入般地破坏防撞钢梁后方部件,从而导致维修成本急剧增加。由于现实中每台车防撞钢梁高度都是不统一的,所以IAG这个维修成本测试我认为有很大“人品”成分在里面。如果车厂在设计之初进行“应试”研究,把防撞钢梁放置在前455mm和后405mm的离地高度,成绩无疑会立杆见影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