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是英菲尼迪Q50L一个突出的属性。比如说非常独到的线控转向,从工程的角度出发,可以非常容易的理解厂商在面向未来发展方向上的选择。一个完整的发动机舱要给转向柱预留出足够的空间,全球化车型,还要在车的左、右各腾出一块地儿,对于汽车空间布置的灵活性来说,绝对是一个噩耗;其次,转向柱这种结构,如果在发生碰撞时侵入驾驶室,那杀伤效果和大剑也差不许多(现款车型考虑到安全冗余度,还是保留了转向柱)。
再从面向未来的角度讲,如果汽车有朝一日真的可以实现自动驾驶,线控转向自然是和这种技术最搭的配置。在现款的Q50L上,英菲尼迪的主动车道控制技术也在对自动驾驶技术做着摸索,虽然还是初步的尝试,但绝对有单拎出来讲讲的价值了。
ALC(主动车道控制技术)对于路况的感知,依靠的是风挡后面的摄像头。跟配备了毫米波雷达,甚至是激光雷达的车型相比,这并不是一种简配,只是大家实现的功能不同而已。在目前这个阶段上,Q50L获得的技能点只是在车道内自主驾驶的能力,并没有把自适应巡航捆绑在一起,所以单靠摄像头也就足够了。
为了验证这项功能的可靠程度,我在高速公路依靠ALC行驶的里程,差不多有两百多公里了。结合着使用经验,直截了当的回答两个问题,第一、这项功能怎么用吗?第二、这项功能好用吗?
ALC怎么用
首先,要在中控屏幕中选择英菲尼迪驾驶模式选择菜单,激活主动车道控制系统这项功能。在旁边的编辑自定义模式里,可以调节主动车道控制的强度,不过根据我的实测,强、弱两级似乎并不能拉开实质性的差距。
在车道线清晰的道路上,将车速提到70km/h以上,如果仪表中间的的底盘控制界面网格被蓝色填满,也就表示主动车道控制系统被激活了。市面上Q50L这个级别的车子配备的车道保持功能,基本上都是在车身压线后才能做出反应,防止随意变线的意味更浓一些,给人的高级感并不强烈。英菲尼迪在这方面就体现出了相对的优势,除了在驾驶者不打灯并线时释加反向力进行提醒。无论是在直道或者弯道中,Q50L都是在尽可能的保持居中行驶的。Q50L这个价位的车型中,这项功能的可用性排名,是很靠前的。
进步空间在哪
虽然ALC并不属于类自动驾驶的范畴,而是和线控转向匹配的一项辅助功能。它可以联合DAS(线控转向)对车轮转角进行细微调整,让车辆始终保持在车道中间。这一点跟英菲尼迪自家的车道偏离修正系统(LDP),还是有一些差异的。但是在实测中,高速行驶车辆确实可以依靠ALC自行解决一些弯道。所以,我还是想站在更高的维度,从类自动驾驶的视角评价ALC系统。从这一点出发,ALC首先要解决的,是这项功能“挑食”的问题。并不是每一个弧度的弯道,Q50L都可以微微一笑,从容应对。
如果把车子完全交给ALC系统,图上标识出的南沙港快速的两个弯道,第一个弯道的弧度是超出这项功能使用范围的,第二个弯道基本上就是这套系统的极限了。之所以会如此肯定的下这个结论,是因为在往返重复的试车中,在2号弯Q50L并不是每次都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即便是过去了,外侧车轮也会跟车道线有亲密接触,同时还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车身在一晃一晃的极力修正方向。这种感觉,跟ALC系统处理较小弧度弯道顺畅自然的会有一点差异。
夜间行车时,光照强度的变化同样会影响ALC功能的发挥。比如说同一个弯道,开近光灯Q50L的ALC系统难以应付,切换到远光,整个系统立刻精神焕发。如果夜间行车时ALC需要和远光灯绑定在一起使用,是不太合理的。但受制于技术的发展,差不多所有的品牌都有这个问题。
如果完全依靠ALC系统行驶,在车辆偏出车道时,系统并不会给驾驶者加以声音或者图像的提醒。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还是要回到功能设计的初衷上。ALC偏重于减小偏离车道的可能性,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车道保持系统,所以车道偏移时不加以警示,也是能够理解。
总结
说了几点Q50L主动车道控制系统的提升空间,并不是在否定英菲尼迪,毕竟自动驾驶或者是驾驶辅助这类的功能,还是会给行车安全造成相当的影响的,所以评测以来注定要严厉一些。在英菲尼迪Q50L的这个价位中,ALC功能自主保持车辆车道线内居中行驶的能力,是非常不错的。
柳笛
@7595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