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筷子连杆”和“薄片摇臂”

2012-05-16
新车评网

今天阿聪给我看一个视频,非常有意思。链接在下面。说实话我很不想在自己博客上贴这种链接给它增加人气的,但为了让大家看个究竟,就破例一次。

无法播放的用户请点击这里查看

这个视频对不懂行老百姓的杀伤力是很大的,因为它做得太煞有介事,选题策划调查结论一应俱全,当然统统都应该加上引号,从头到尾谬论连篇,但装专业还不是它最大的罪过,它最要害的问题是:不懂科学。

什么是不懂科学呢?我想起了小时候听说过的一个故事,百度一下,竟然还能找到完整版描述:

百度知道原文: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5305826.html

温泽市参观市政府大厅

300多年前,英国建筑设计师克里斯长·莱伊恩承担了温泽市市政府大厅的设计任务。这位年轻的设计师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工程力学知识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大厅天花板的方案。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市府大厅交付验收。然而,权威人士却认为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保障不了大厅的安全,责令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

莱伊恩坚信自己的设计,声称“用一根坚固的柱子足以保障大厅安全”,并列举相关实例据理力争。不料,他的固执与争辩却惹恼了市政官员,险些被送上法庭。

面对种种压力,莱伊恩陷入两难境地:坚持自己的主张,就意味着公然与政府官员作对;放弃吧,又有悖于自己坚持的科学准则。后来他终于想出一条应付这些愚昧无知的“权威人士”的两全之策。他请施工人员煞有介事地在大厅里增加了4根柱子,不过,这4根柱子并没有与天花板接触,其间留下的缝隙,人们站在地面上根本无法察觉。

时光飞逝,一晃300多年过去了。在300多年的时间里,市政府官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谁也没有发现这个秘密,大厅的天花板也未曾出现任何险情,支撑天花板的柱子仍然是最初的那一根。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市政府在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时,才发现柱子与天花板之间存在的狭小缝隙,而且在中央柱子的顶端刻有一行小字:“自信和真理只需要一根柱子。”

莱伊恩的这个“秘密”经媒体披露后,立即引起世界各地建筑专家的浓厚兴趣,人们一批批前往参观考察,观赏这4根奇异的柱子,并把这座市政府大厅称作是“嘲笑无知的建筑”,同时戏称莱伊恩是“弄虚作假”的高手。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纷纷在这4根柱子前拍照留念。而当地政府对此也毫不掩饰,还在维修之后特意将大厅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并专门招聘了几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作讲解员,向游客介绍大厅的建筑历史及发现其中“秘密”的过程,旨在引导人们坚持真理,崇尚科学。

回到开篇的视频。

汽车构造和建筑构造一样,都是满布科学的领域,一个悬挂系统,就包含着结构力学、材料力学、运动学、制造工艺、生产水平等学问。悬挂的刚性、强度还有实际用起来的效果,是上述多方面的综合,而肉眼所能看到的,仅仅是表面的结构形式。

举个例子,大家都最关注“刚性”——这是容易理解的,刚性高意味着扎实,谁都希望东西越扎实越好(其实在整个工程系统中,任何部件的刚性都不能无止境地高,否则会引发副作用,这一点扯远了,就不再这里多说)。如果有两条造型完全相同的底盘摇臂,一条是钢的,一条是铝的,它们的强度会一样吗?当然不会。

如果说铝和钢尚且能用肉眼分辨,那么同是钢材质的两根连杆,你能用肉眼看出它们的钢种是什么吗?能看出谁用的钢材抗扭、抗拉强度更高吗?

好吧,你会说这对于眼睛来说太难了,孙悟空也做不到。但是眼睛能看出大小来啊。于是一些媒体爱上用卡尺去测量底盘部件的厚薄粗细(当然工程开发人员也会这么做,但他们对数据的解读与用途和媒体完全是两码事)。买个最专业的游标卡尺,围着底盘这儿掐一下,那儿掐一下,报一下这根粗多少毫米,那片厚多少毫米,好像特别客观详尽,还有数据为实。我只需用一个初中物理定律就可将这种做法打倒:大家都学过杠杆原理,同一根杠杆,支点不同,力臂长短不同,能产生/承受的力量就完全不同。测量底盘部件的厚薄粗细,怎能脱离开该部件的位置、安装点来评价呢?以媒体最喜欢测量的防倾杆粗细为例,两根完全一样粗、一样材料的防倾杆,但安装的支点位置不同,它们的效果能一样吗?(甚至还有媒体不知道防倾杆是有空心和实心的,测到的数据也敢拿来对比……)

上述我举的种种例子,其实只要略有一点工科基础,一说就能明白。可惜有些所谓媒体,例如上述视频的制作者,连这最基本的初中物理常识都不具备。他们的行为非但没有“弘扬正气”,更有可能歪曲汽车消费文化里的道德与价值观——当媒体一味地鼓吹底盘要“粗壮”、用料要“厚道”,就可能导致一些市场人员向工程人员提要求,把本来没必要做得那么粗壮的部件做粗壮些。如此向市场“屈服”的工程师尚且值得体谅或同情,但倘若是那些专门把东西做粗壮,只为给自己的产品增加卖点话术,还借此攻击和贬低不把东西做得一样粗壮的对手,这是否有些可耻?

近几年出现了好多拆底盘、甚至拆车的“评测”,这符合消费者“希望了解平常看不见的东西”的需求。我也不否定肉眼看底盘,新车评网长测也有剖析底盘悬挂的小栏目。拆开底盘看看,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这款车的设计理念和意图,它是不是有巧妙的心思,抑或是进行了很多妥协;它是讲求紧凑的,还是为达某种设计目的不惜工本的……设计者的思维、产品的定位与性能取向,或多或少可以通过观察底盘构造得到展现。但想凭借肉眼对一副底盘的“扫描”就给一款车的舒适、操控好坏下定论,那比《非诚勿扰》5分钟相亲择偶更加不靠谱。唯一能对汽车操控、舒适作出评价的方式就是实地驾驶。

至于大家关注的安全,通过“底盘透视”也不可能得到答案。我敢肯定全世界没有一双肉眼可以“扫描”出一副底盘的刚性、强度,甚至这样的机器设备都很难找。评判安全最靠谱的方式就是实验室里的标准碰撞测试结合真实环境中的事故案例分析。

还有媒体喜欢拿“成本”说事,他们的标准往往是谁成本高,谁就是好东西。姑且不批这个标准的荒谬,就说汽车底盘悬挂,在当下讲究规模生产、规模采购的年代,底盘的成本也是不容易用肉眼看出来的,仅有极少数高水平的采购专家有这本事。一般人乍眼看感觉很复杂、成本应该很高的部件,其实际采购和生产成本也许并不高,有些看似简单的东西采购价却很贵,因为成本和太多因素有关,“原材料”仅仅是其中一个部分。

其实我明白好些人去“搜查”底盘,都是抱着“找茬”的心态,想找出某些车“不容易被看到的弱点”。例如上述视频里提到的思域“只有5毫米厚的下摆臂”,还有一些日韩系车受人诟病的“筷子连杆”等。没错,粗壮的东西让人看起来有安全感,细长或扁薄的底盘部件看起来令人很不安心,如果底盘某些地方出现了塑料件,那就更是“亮点”所在了。然而,塑料有多少种你知道吗?高分子树脂材料的强度和钢铁相比哪个高你知道吗?那些塑料件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你了解吗?……又说“筷子连杆”,以F1为首的方程式赛车其实多年以来都是用“筷子连杆”(仅在最近几年为了空气动力学把连杆做成扁平形状)你有留意过吗?没错方程式赛车都很轻,但高速的赛车悬挂连杆要承受多高的载荷,你知道吗?没错方程式赛车用的“筷子连杆”都是非同寻常的高强度材料,但既然你也知道高强度材料可以做细,你又凭什么判断“筷子连杆”或“薄片摆臂”的材料强度就不够呢?

我当然不能说、也的的确确不敢说哪些车上已经存在的东西一定没问题,但我们确实不能仅凭肉眼去判断它们的性能。工程师从设计出一个方案到最终被量产,它必定是经过计算、试验、验证的,不是在市场买菜做顿饭那么简单。筷子连杆不一定脆弱,粗壮的大铁杆也不见得永葆牢固,也许连接在铁杆两头的螺丝钉质量不过关,就会毁了整幅底盘的刚度和安全性。

这些其实都是浅显不过的道理,海外成熟市场的汽车媒体、专家们根本都不需要谈论这些,和汽车圈的老外交流时往往我都把这些当笑料说,他们听了无不瞪大眼睛深表惊讶。但我还是要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写下上述罗里罗嗦的文字,希望从新车评网开始,逐步蔓延到全国的汽车交流区,大家都能更科学地了解汽车,让那些存心哗众取宠的伪专业媒体无法得逞。

谈谈“筷子连杆”和“薄片摇臂”

【就算是用料顶级的底盘也无法靠肉眼判断它足够好,遑论以此替代我最坚持的亲身驾驶评价】

0
推荐内容
#总编博客 0
#总编博客 0
#总编博客 0
#总编博客 0
#总编博客 0
#总编博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