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月费才能用的功能,会成汽车常态,这能忍?

2022-12-08
XCP陈家诚

“您的账户余额不足以抵扣次月座椅通风功能月租,请尽快充值,否则该功能将停用。”这不是开玩笑,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大家是否记得奔驰在7月份的时候出过一条新闻,官方为EQS部分车型提供“付费解锁”服务:支付4998元/年的费用(有3个月免费试用),后轮主动转向角度就可由4.5度升级至10度,能够降低车辆的转弯半径。

汽车也玩付费升级,能忍?

随后宝马也在英国、韩国等国家推出类似的项目,车主签署一份订阅协议后可以得到一些未激活的硬件——如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大灯亮度智能调节、模拟声浪、无线CarPlay等配置,后续按需在数字端付费激活,可以月付、包年或永久解锁。

新闻一出,不少人认为奔驰吃相难看,EQS本身就是百万豪车(降价前),而且车价已经包含了能实现该功能硬件,为什么还要另外再收费?似乎奔驰接下来还要把“订阅升级”开发成新的商业模式,最近在北美市场为EQE和EQS推出付费性能升级包,每年支付1200美元就可以让性能提升20%-24%,60英里加速快0.8-1秒。例如EQE 350的最大功率可以从215kW提升至260kW,60英里加速从6秒提升至5.1秒;EQS 450的最大功率从265kW提升至330kW,60英里加速从5.3秒提升至4.5秒。但这个升级包在欧洲因法律问题无法上线,官方没有透露具体原因,有人猜测是担心会增加能源消耗(笑)。

汽车也玩付费升级,能忍?

先倒贴硬件,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虽然但是,这种付费升级的商业模式并不是奔驰首创,特斯拉早就这样做了,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EAP、完全自动驾驶FSD、座椅加热等功能都可以后续付费激活(国外也开通了订阅服务,如FSD为199美元/月),部分车型也可以付费升级性能。特斯拉预计到2025年软件收入将达到200亿美元,而且利润高达30%。

汽车也玩付费升级,能忍?

全球汽车销量下降,传统销售方式利润不高,各大车企面临着盈利压力,不得不发掘利润更丰厚的商业模式,特斯拉告诉它们卖车后仍能从车主身上大赚一笔,提供服务或许比卖车更赚钱。奔驰和宝马是传统车企里面最早上线付费升级的品牌,通用、福特和Stellantis也提出光数字化产品(如付费车载软件)到2030年就能带来50-200亿欧元的收入,其他配置一样可以这样做。

回想传统车企的做法,无非是平民品牌提供低、中、高不同级别的车型供选择,高级一点的豪华品牌会在此基础上提供丰富的个性化定制,总之买车之前就得把配置定好,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官方甚少会提供配置升级服务,除非车主到后市场改装,动力升级更是受制于硬件。

汽车的电气化和智能化为付费升级提供了基础,甚至动力和悬挂都能付费升级。奔驰、宝马和特斯拉的做法就是预埋好硬件,上市时根据车价激活不同的基础配置,但用户可以再付费激活其他功能或升级原有功能,就像开通视频会员那样简单。具体的收费方式一般分为月付、年费或直接买断,用户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决定是否划算。

汽车也玩付费升级,能忍?

收费只是为了割韭菜?未必

其实我们已经对各种付费模式并不陌生,游戏、音乐、视频、网盘等早就如此,VIP之上还有SVIP,总之付费越多体验越好。但汽车才刚接触这种模式,消费者对其的接受程度有多高?

对消费者来说,付费升级的优点是更精准地选配,由于没有硬件层面的限制,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升级配置和性能——例如前面提到的EQ系列,因此理论上车辆是可以“增值”的,即使买车时预算不够或暂时认为某功能作用不大,后续也还有“上车”的机会,这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此外,正是因为车辆可以增值,使旧款车型的配置和性能与新款更加接近,也就是说车辆的折旧幅度相对更小,能够帮助保值率的提升。

汽车也玩付费升级,能忍?

人们之所以抵触,首先是认为车价里已经包含了硬件成本,还要付费的话是不是双重收费割韭菜?其实,只要用户所支付的车价与得到的配置水平一致便是合理的,即使低配车型与高配车型拥有一样的硬件,但低配只能使用60%的功能,高配才能100%开放(不过可以通过付费升级至80%),这并无不妥且符合“一分钱一分货”的逻辑,不如理解成车企为打通后续收费升级的渠道而先倒贴硬件,车主实际上并没有损失。 

其次,人们担心习惯了这种模式后会不会被车企绑架,例如将基础车型的配置压低,再通过付费升级的方式收割用户,甚至将刹车或安全配置也放进“可升级”的项目里面,出于安全的考虑,能不买吗?当然,我们相信大部分车企不会如此拆招牌,涉及安全方面的升级更不可以任由车企乱为,应有行业或政府的规管。

汽车也玩付费升级,能忍?

不过,人们对奔驰一事的反应如此之大,说明我们仍需要时间去适应和消化这一种新模式,特别是国内消费者买车时仍带着“一步到位”的想法,宁愿一口气多付点钱也不想买车后还欠着厂家似的,时不时掏钱出来买个配置,因此笔者预计付费升级的模式短时间内不会全面推开,但或许可以先由豪华品牌带头,毕竟它们的用户对“收费”没有那么敏感,也更愿意为更好的体验掏腰包。

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市场,付费升级都是新鲜事物,市场接受程度仍要观察,也需要一段时间来摸索出能有效平衡车企和消费者利益的更成熟的模式。我们也不用急着吐槽这种模式,毕竟为消费者提供多一种选择,不妨等更多车企出来,再看看他们的诚意如何。

0
推荐内容
#编辑室同仁 39
#编辑室同仁 42
#编辑室同仁 27
#编辑室同仁 22
#编辑室同仁 21
#编辑室同仁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