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配置,我认为它足以与ESP、安全气囊平起平坐
曾几何时,汽车真就是“四个轮子一张沙发”般简单粗暴的工业产品。车内没有头枕没有安全带,主动安全系统更是天方夜谭,一旦发生事故,现场就如修罗场般惨烈。正是如此,人们开始往车内加入各种各样的主/被动安全配置,以求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及降低事故伤亡率。
关于这次事故,谁也无法避免
前段时间,微博上传出了一段某国产SUV碾伤幼童的视频。视频显示由于两幼童玩耍导致其中一幼童被右前轮碾过,车主下车看到车底的幼童后才真的相信自己碾伤人了。
事实上,某国产SUV碾伤幼童的这一类型事故并不少见,稍费心思就能在各大汽车事故集锦中找到类似的案例。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看交通事故应当“不求感同身受,但求总结血与泪的教训,以便自己在生活中能够有所防范,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首先,我们来复盘一次事故的过程。起初,车主在车辆低速行驶时两幼童由车辆B柱下方一米左右等待车辆,见车辆继续往后倒后,两幼童便顺着车辆右前方往车辆正前方奔跑,在车辆启动后其中一幼童由于躲避不及被车辆碾过,这就是事故的全过程。从视频中能够看到,两幼童奔跑时的高度不超过55cm,与我们平常使用的桩筒高度接近,两幼童离车辆最远的距离大概为一米,以上就是本次事故的全过程及条件。
先说结论,这次的事故并不是由于车主的粗心大意引起的,将幼童吞入车底的是行车安全的最大杀手——盲区。在车辆启动之初,幼童并不在车身四周,即便绕车一周检查也不能避免后续事故的发生,两幼童是从车辆的右前方开始接近车辆,随后由B柱几乎紧贴车身绕向车辆正前方,而这其中所走的路线,恰好是驾驶者的盲区。关于SUV的盲区范围,我们也进行过测试,详细内容请看《豪华入门SUV盲区评测:盲区最大的居然是它》。
想要解决盲区问题,360°车身影像是刚需
所谓盲区,顾名思义就是看不到的区域,在驾驶过程中,除了后视镜的可视范围外,车身周围的绝大多数部分皆属盲区,这种情况会随着车身及窗线高度越高而愈发明显。
为解决车辆行驶中的盲区问题,车身360°影像功能诞生了,这可以说是我心目中的最具性价比安全配置,没错,在我看来这个功能甚至比自动刹车、全速域定速巡航这类高科技配置还要重要,因为它成功解决了我们唯一不可能主动避免的交通事故——盲区事故。
在我此前参加的很多次车辆试驾活动中,厂家都会特意安排“360°车身影像”功能体验环节,其工况环境采用的是比起日常驾驶更极端的盲驾。日常开车中盲区虽然存在,但稍远一些的地方和后视镜还是能够提供一定的视觉信息,但盲驾环节将所有的路面信息封死,只能通过中控上的360°车身影像来判断车身位置及周围障碍物。
在这种“全盲”的状态下,我仍然能够清楚地知道车身的位置以及障碍物的位置,即便是稍微复杂的小金卡纳赛道也能够顺利通行。此前有人问过我,360°车身影像有盲区吗?我想了想,没有,别问!360°全方位无死角!
360°车身影像这么好,为什么不普及?
遗憾的是,360°倒车影像这么一个彻底解决盲区的安全性配置,至今在非常多车型上还是“中高配专属配置”,本次事发的车型仅在顶配及次顶配上才有配备,中配仅有倒车影像,低配甚至只配备了一个倒车雷达。如此低的装配率,有这么多因盲区而引发的事故也就见怪不怪了。
在我看来,360°倒车影像的低装配率原因有三,首先定然是因为360°倒车影像成本高昂,作为参考,市场后期加装成本的费用在3000-10000元不等,目前各大车企都在不断缩减造车成本,360°倒车影像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高配专属”;其次,绝大多数车企对于安全配置的态度是轻视的,安全配置仍然停留在标配ESP及前排双气囊这一温饱线上,就更谈什么360°倒车影像了;最后,回到了消费者的安全意识上,很多消费者对于安全系统的认知还在“车不要撞了,不要剐蹭了”这一步上,倒车影像、360°车身影像的最大作用还是走街串巷、倒车途中不剐蹭。行人防碰撞?他们长了眼睛,不用我担心。
正是因为这三种原因,360°车身影像虽然非常重要,却一直处于“车企不疼、消费者不爱”的尴尬处境,网上也还有非常多的人在问:“有了倒车影像了,我是老司机,还有必要花钱装360°车身影像吗”?
肯定地说,有必要,在我看来360°车身影像的重要程度足以与安全气囊、ESP平起平坐。日常生活中,ESP保障了我们在紧急情况下车身能够按预想的轨迹平稳行驶;安全气囊则在车辆碰撞事故中保障车内人员的安全,成为最后一道保障;360°车身影像,不仅保证了走街串巷中不被剐蹭,更是保障了身边的行人被卷入盲区事故中。
总结
谈起车辆行驶安全,大多数人的思维还是停留在了车不受伤及车内的人不受伤,往往忽略了道路上最为脆弱的人。就像上文所说,车辆配置中的ESP保障了车不受伤,气囊保障了车内的人不受伤,可保障车外人不受伤的配置仍高高在上。什么时候360°车身影像受重视甚至像ESP、安全气囊般成为了刚需,行车安全才算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