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这些中国车:观致之后,野蛮生长的领克

2019-10-08
XCP陈列

这是一个从0到1的新生品牌

领克是一个年轻的品牌,整个品牌的简历还非常浅短。

这些年中国车:从0到1,领克“白手起家”路

2016年10月发布品牌(Lynk&Co)

2017年4月公布中文命名(领克)

2017年11月首款车型领克01上市

2018年6月第二款车型领克02上市

2018年9月第三款车型领克03上市

2019年8月领克03+上市

以上短短6句话,就已经包含了领克这3年来的所有重要动作,地点从荷兰阿姆斯特丹,跨至日本富士山,覆盖了整个欧亚大陆。这三年间很短,是领克从无到有,从0到1的过程;这三年也很长,因为三年间领克已经拥有三大车系、七种车型。可以说领克品牌很年轻,但是发展的步伐却很沉稳。当然了,这些是以宏观的视觉来看待领克对于市场的影响。

 从“不解”到“相熟”间的过程

这些年中国车:从0到1,领克“白手起家”路

而当以个人的身份来初次了解这个品牌,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先从“不解”、“轻蔑”的态度开始。诚然,当时大众普遍对于自主品牌冲击高端抱消极态度。毕竟曾经出身显赫,被寄予厚望的观致,都铩羽而归。你一个突然无中生有的品牌,先不说可能“概念林志玲,量产罗玉凤”,就靠着这种“双下巴的保时捷前脸”的设计,就想坐到这个“消费升级”的上风口?还不如隔壁设计更符合大众审美的魏派呢。

这些年中国车:从0到1,领克“白手起家”路

后续当无限接近概念车原型的量产版01出来后,我们刚好把同样冲击高端的魏派VV7拉到了一起。这次也是我初次不在键盘上评论两个品牌车型,而是实地真刀真枪的试驾。谁知道这一试驾,彻底扭转了我对两个品牌的看法。

形象地比喻,魏派仿佛是旧地主时代,农奴翻身做主人,在经济条件更好的情况下,开始更加注重外在(内饰、外观、品牌),但是内涵(机械素质)依旧是熟悉的味道。反观领克,你可以说它长得稀奇古怪,但你不能否认它身上从内到外有股“洋墨水”的味道,而这股“洋墨水”正好是大部分自主品牌所缺乏、所追求的东西。跟魏派相比,领克就仿佛一个游学归来的贯通中西的好学生。

这里的“洋墨水”并不是贬义和崇洋媚外的意思,毕竟从汽车工业发展这一点,我们的起步的确晚,国外汽车品牌的各种特性,一直是受国人所追捧、热衷的。

这些年中国车:从0到1,领克“白手起家”路

而恰好,领克01除了相对非主流的外观,其他的特性都是国人所喜爱的。这个特性已经贯串到领克的整个车系里面。从产品力体验上来说,领克这次的冲击高端是成功的。

如果吉利没有收购沃尔沃,领克还会是领克吗?

这些年中国车:从0到1,领克“白手起家”路

时间回拨到2008年,当时吉利收购沃尔沃这在车圈算是一件大事,因为无论对于吉利自己,还是对于整个中国汽车行业,这都称得上里程碑式的意义。而这件事也同样为领克的诞生埋下了伏笔。当时吉利的确是收购了沃尔沃100%的股权,但据悉这个股权只代表了“股权收益的100%权益”。

特别像技术知识产权等重要核心部分,沃尔沃还是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里。简单地说,就是吉利成为了沃尔沃最大的投资人,给与资金与支持,但沃尔沃还是在自顾自地玩耍。吉利只有参与权,并没有干预权。

这些年中国车:从0到1,领克“白手起家”路

(CMA架构)

当然亏本买卖肯定是不存在,毕竟沃尔沃也不能做个一个只吃不产出的公子哥儿。吉利作为最大金主给沃尔沃提供资金与资源,而在这个经营过程中,沃尔沃也在一直反哺给吉利人才、技术。与其说是吉利与沃尔沃是归属关系,倒不如说他们是合作伙伴。试想下若果吉利当时收购完毕,直接套用沃尔沃的技术,旗下的吉利车型就一定会大受追捧?这样操作,不会造成沃尔沃车型本身价值直接“跳水”?这对于吉利和沃尔沃都不是最佳做法。

这些年中国车:从0到1,领克“白手起家”路

(BMA架构)

所以说两个品牌之间需要一个过渡点,这个过渡点就是领克存在的意义。这个过渡点也促使了CMA基础模块架构的诞生。这个吉利投入数百亿元与沃尔沃共同研发的平台,是领克车型能拥有“高质”的基础,并且在研发CMA架构的过程中,也为吉利自行研发BMA架构提供了经验。

领克的出现,彰显了中国品牌的上升

这些年中国车:从0到1,领克“白手起家”路

观致的前车之鉴,的确让很多自主品牌望而却步。记得在魏派和领克刚出现的时候,许多厂家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认为魏派和领克能否成功,变相决定了其他厂家会否投入到高端品牌的建设中来。3年过去了,我们可以见到诸如蔚来、小鹏等高端新势力的出现,也看到了星途、新宝骏等传统车企新生势力的初出茅庐。可以说整个大环境下,自主品牌开始对自己更有信心,国内消费者也逐渐改变观念,越发接受自主品牌。

记得网友经常说“不要看车评人吹什么车,要看他们自己买什么车。”这句话虽然很扭曲,但也存在政治正确。毕竟对于“万车丛中过,片叶不黏身”的媒体人来说,能让他们购买并认可的自主品牌,的确屈指可数。而恰好,在媒体圈里面,领克车主还真不少(我算一个,大家如果有兴趣,我可以写一篇提车至今的体验)。

自主品牌需要更多“领克”

这些年中国车:从0到1,领克“白手起家”路

如果以销量来说,目前领克的表现并不算好。但以影响力来论英雄,领克WTCR的夺冠、概念车的纽北圈速、甚至是量产车03+的上市,这些一系列的营销及影响,目前没有一个自主品牌能赶上。

自主高端品牌这颗树,的确还处于非常孱弱的幼苗状态。即使领克已经是树干上活力四射的一片叶,但要想壮大树干,盘根大地,只有一个领克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领克”,中国品牌需要更多的“领克”。

0
推荐内容
#编辑室同仁 0
#编辑室同仁 0
#编辑室同仁 0
#编辑室同仁 0
#编辑室同仁 0
#编辑室同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