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汽车娱乐圈又有开撕,对了我真心认为这是汽车娱乐圈而不是汽车评测圈,因为汽车这特殊商品是个社会活动工具、一个争抢道路公共资源的工具,天生自带“上火”属性,又涉及到别人生命与家产两大问题,所以任何汽车评论只要发酵够久都会变成人身攻击,这就更加难做到理性客观专业。
前两年算是汽车自媒体大爆炸的年份,而最近一年则很明显是大V大变味的年份。按道理在战局未明朗之前是不应该跳进池子里的,但我闲到写回时事杂谈的动机可能跟整个圈子带偏的根本原因如出一辙:2017年的车评,太 无 聊 了 !!!
排除已有车型的调整或国产化版本,中流消费市场上全年上市的新车里面我有兴趣专门花一天以上时间去了解的大概就这些:
CR-V——这个不用说了当前的新闻流量大户;
途昂——由于大众的车想装模作样地评论一番十分困难,这款车并没有重现当年锐界vs汉兰达的热潮;
前驱1系——雷声大雨点小,对A级车市场冲击几乎没有,倒是弄出一堆共享宝马的段子;
新5系——上半年充值主力,铺天盖地异口同声的赞美;
Giulia、Stelvio——硬核意粉的狂欢,普通观众的酱油;
胃胃胃——首次热闹的导火索;
探界者、新君威、科迈罗——通用闷声发财系列,虽然业绩平平,但9AT狠狠洗白了通用的变速箱,大黄蜂的供求关系完全取决于卖拷贝的导演水平,结果大家也知道了……
凯美瑞、XC60——这两个车都是年末上市的,大家都准备过年了,讨论的人不多。
好像加起来就12款吧,平均一个月一款!与之相对地,全中国网络、报纸杂志、TV电台各种渠道有车评话语权的人士,我保守地估算一个省30位不算多吧?(光XCP就培养出十几位了)那全国就突破1000人了,而加上他们的后勤人员可以轻松突破1万,想想全国一个月乘用车大约卖出200万台,却有1万张嘴完全依赖着指挥别人买车来吃饭,这是非常可怕的。
你可能还没什么感觉,我换个说法,假设你买一辆20万的车,就有1000块钱进了车媒口袋,哪怕你压根就不看车评。最气的是有一些钱还养活了XX新闻、XX头条上面那些狗屁不懂的标题党脑残小编,这肉不够吃了怎么办,自相残杀呗。
于是便有了如今怼人不对事的风气。
剧烈的厮杀淘汰不可避免,生产力的重复浪费也着实可惜,XCP在“穷”的时候,主编负责长文策划,个人名义搞的1分钟评车也是有一说一,妹子负责吸引散户,某节搞搞技术分析,倒霉催的阿庆担起软广大梁,其他小编适时插科打诨,倒亦是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状态。
拆分之后扁平化,同样的模板要看三遍(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单飞的阿棠,准确来说是双飞?),只能比较各自的充值水平了,呃!
我更蛋疼的是,在淘汰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造神运动,主要因为一亿级别的这个每日总访问量十分恐怖,你想想如果你考试成绩能稳定在全级前十里面,那已经会被称为学神了,而如果每天都有上万号人关注你的一言一行、替你歌功颂德、甚至低声下气求你办事,那是一种什么状况?
放我身上就会是两个字膨胀,四个字极度膨胀,十个字膨胀到堕入原力黑暗面。尤其是每次有人跳出来单干,骄傲或铜臭味都会明显几成。
前面大概有一年半到两年时间就是很明显的大圈粉时代,中国人如同一直以来做的那样,纷纷划分起了阵营。而车评过剩的大前提并没变,就算整个职业消失了对老百姓买车其实没影响这个说法是真的……如果车评不能授人以渔而只是灌输结论的话,那只不过是汽车销售的一个变种而已,有些时候忽悠的鉴别难度还更大。像XCP这样偶尔还会写明白我吹捧的车、我推荐你买的车、我自己买的车这三者是不同的,已经算良心了。
中国已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却没有国际水平的汽车节目,小视频的制作质量与数量倒是举世无双……人民群众开始看车娱乐消遣了,也算汽车文化发展的证明,视频的娱乐性与严肃专业性并非二元对立的,Motortrend铁三角在冷面笑匠Jason辞职之前就期期经典,即便本质上是模板化公式化的东西用心做也能做得妙趣横生,而隔壁三个naive的长者虽然以戏谑为主,但试驾新车时也基本把该说的重要特质给说清楚了。
中国的主流消费向车评虽然跟几大帝国主义的并无二致,但造神阶段之后,不可避免的宗教战争要来了。此刻的我并没有什么有建设性的想法,只能习惯性地感慨中国人口多造成的严重内耗而已,倒是有三个微小的愿望:
1.也许发生了洗牌之后有人能脱颖而出或者团结起来,创造出更牛B的不受车商控制的汽车资讯渠道。
2.有人能认识到,某些情况可能两个人对同一款车有认知冲突,但两个人都是对的,原因见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629411/
3.这些大佬们怎么不少点玩微博逼乎,多点经营自己的网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