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雨夜租车记

4530天前

雪虎

雪虎

静静的做个吃瓜群众

历史车库

历史车库

话题:3.12万 成员:920

记得09年的时候,写过一篇雪夜行车记。那是京城近几年罕见的大雪,若不是恰好前一天晚上在办公室熬夜赶工,第二天本当休假的我恐怕便无缘那样奇妙而又不免后怕的行车经历。我曾以为,这样的有趣的巧合,恐怕不会复现。但上周六那场大雨,意外地成了我初次租车体验中异常醒目的一条注解。案这篇车库是上周写的,所以文中的上周六均指21日夜间那场暴雨,就不一一修改了。

·租车无论是商务差旅或私人旅行,落地租车可能是最便捷、经济的出行方式。可惜前些年国内面对私人的租车业务混乱无序,无论车况好坏,或是手续便捷程度,都无法让人放心。年初时,XCP忽然掀起一阵小小的租车风,不由技痒。正巧,月底有五六位朋友来京玩,于是就决定租辆GL8试试。选定了车型,接下来挑租车公司。SZ、一嗨、至尊,算是推广力度比较大的,也相对常见的选择。至尊在北京网点很少,首先排除。一嗨是YYP第一次租车的选择,结果大家都看到了,那辆12万公里的马二车况,嘿嘿嘿

京城雨夜租车记

京城雨夜租车记

京城雨夜租车记

京城雨夜租车记

【图片来自XCP的车评,我租的版本没有前雾灯,应该是自动版的低配】全部手续不到五分钟就办妥了。看行驶证,去年六月份的车,刚一年。钻进车里,里程不过三万多。

京城雨夜租车记

【这是出发前用手机拍的里程,也是此行惟一一张照片】

路上本想让女友拍几张暴雨街景,但当时她被吓坏了,也就作罢。Tips:那天雨大,车外几处擦痕我就没有拍照记录,只是目视检查后对了下工作人员的检车单,位置一致就行,后来还车时也没有任何问题。如果大家租车,最好还是自己拍照记录下,以免不必要的纠纷。从租车公司出来,近光后雾灯全部打开,而后准备从条小路上四环时,只见接连几辆金杯逆行而来,还不断冲我闪灯。我心下不安,难道前面路段积水了?赛拉图不是手自一体的波箱,应该是台4AT的箱子。除了D档,只有2档和L档可选。想了下,减速挂2档,轰着油门往前走。刚转过弯,积水里已经趴了四五辆车,雾灯倒影在已然成河的水中,红得刺眼。我总算明白租车小伙的惊讶了。

·赛拉图

虽然久居号称十万韩国人占领下的望京,各色高级别韩国车屡见不鲜,下起雅尊,上至劳恩斯,但我对韩系车的体验却始终停留在十万元上下的北现车型。此次从北京一路历经北戴河、南戴河、昌黎的高速、国道、省道、县道,共计645公里的行程,终于让自己有机会初步体验下韩系主力家轿的水准——当然,本代赛拉图是06/07年间上市,其技术水平恐怕已无法代表眼下韩国家轿的表现。

回到那个雨夜。

这款赛拉图的方向盘可上下调节,座椅可手动调节座垫前后及靠背倾斜度。简单调整后,找到一个舒适的坐姿并不难。现代家轿大都注重乘坐空间,车头车尾都尽量短,加上高坐姿,A柱纤细,驾驶视野远好于自家的锐志(也与我开后者时,习惯把座椅降到最低且座垫偏后有关系)。

京城雨夜租车记

【赛拉图前座视图。图片来自网络】

视野良好,不仅方便停车看位,在能见度极差的暴雨夜,良好的视野还可确保驾驶者能在近距离发现陷坑之类潜在的危险。比如在接近四方桥的四环主路上,绵密的雨幕加上孱弱的车灯,使得能见度几乎下降到不可接受的程度,大伙儿的车速普遍降到40km/h以下(说实话,这次ZF之所以遭人诟病,实在是在诸多方面堪称恐龙的反应速度;比如这时候就应该关闭高速,或设立警示,可在21号那一夜,毫无作为)。这时候,主路上一个井盖几乎就在我车前不到二十米的地方被雨水打翻,若非及时发现,当时就得把车陷那儿。

·涉水行车三要素

也许有人会问,如此冒险上路,合理么?

私人理由就不提了,家庭和谐第一嘛~~

至于说暴雨夜上路,也并非全然不可,只是很多人(特别是北方哥们儿)缺少此类行车经验。其实,把握三点,还是可以做到安全行车的。

首先,路线规划。

事后有媒体曾统计,北京市内立交桥低洼涵道共有78处(另有63处说,各家说法不一)。从媒体统计的低洼易积水地段汇总图来看,从北四环望京桥至东四环四方桥转入京哈高速之前,其主路基本都不存在易积水问题。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平时走这段路较多,所以心中有数,才敢上路。可见,在极端天气下的出行,其首要条件必须是驾车人高度熟悉行车路线的道路状况,有这种的经验和预见做保障,才有可能做到安全行车。

其二,进气垂直高度。

就在暴雨过去后的几天里,陆续有零星的帖子出现,发现BMW在路上泡水的比例似乎明显要高过别家。这也与我在路上看到的情况相符。隔了几天,一哥们的X1去店里保养,回来后跟我说,那店车库里两百来个车位都满了,全是被泡的,而且还不乏X系列的SUV。

出现如此广泛的浸水案例,固然可能与车主不熟悉路况,贸然进入积水区有关。但如果说BMW车主相对于其他品牌车主更缺乏涉水经验,行车更冒险,显然也说不通。所以,发动机进气位置相对偏低是一个可能的解释。

京城雨夜租车记

【F18发动机舱。图片来自网络】

京城雨夜租车记

【E70发动机舱。图片来自网络】

可见,空滤的位置不仅低,而且直抵中网后。若是遇到无良公交货车高速从旁驶过,掀起的涌浪就足以打透滤芯,进入进气道。而在帝都,这类车还真不少。

BMW的设计,也许考虑更多的是进气效率,而非少数恶劣天气下的涉水能力。这样的设计还是属于风格取向问题。反过来说,BMW不这么设计,反而有违其运动至上的品牌精神。至于说涉水,无论哪个品牌的车主,恐怕都要对自家车辆进气高度心中有数才行。

回头看赛拉图。这货的空滤几乎退到了前避震塔顶的位置。

京城雨夜租车记

【赛拉图发动机舱。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从黄金海岸到昌黎县城的路上又涉水数次,而且还挺深(静态没过赛拉图三分之二轮胎吧),所以到县城后又打开机盖检查了下,发现除了发动机罩上有几处泥点外,完全无碍。掏出空滤,干燥的很。此外,赛拉图中网到发动机尚有约二十厘米的空隙,下方可见地面。这段距离可能设计是作为碰撞时的缓冲区,但涉水时,车头涌浪即使扑过中网,也会由于这段空隙而得到缓冲。

其三,底盘离地距。

事后曾在报纸上看到一位前往房山救援的马六车主在京港澳上陷车。他发现陷车的第一个征兆是积水侵入座舱,浸湿脚垫;而后又走了一段才发动机熄火。

尽管不排除在座舱略微进水的情况下仍有可能涉水成功,但我个人建议还是不要冒这个险。对于大多数家用轿车而言,半个轮胎或是三分之二轮胎高度的静态积水,基本就是涉水的极限深度。座舱侧门槛的高度,也大多不会低于这个范围。若是超过此线,还是及早退出为妙。

若是还要细数下去,应变能力或可算作第四点。比如水深未知的情况下,判断可否通行的最佳方式就是看对向来车的通行情况。不过在任何行车状况下,这都属于应有之意。

·终于可以说说动力

在经历了漫长、痛苦、挣扎、混沌、无奈、踟躇、纠结、。。。总之,在耗尽了我所有形容词储备量之后,当驶出北京境内,穿过香河县界,临近玉田时,雨势终于开始减弱。此时的京哈高速上,我前后上千米的路段车辆全无,只剩这一辆孤独的赛拉图,默默驶向无尽的黑夜。

说实话,在门店拿到赛拉图时,倘若不是看了眼租车合同上写着赛拉图1.6AT,否则我对这车的排量几何,波箱几速,都全无概念。当然,合同上没写波箱几速,是开了一段后踩出来的;后来上网查了下,确实是四速。

按理说,这类家轿的动力大多乏善可陈,但因为平时不大接触韩系车,对我自己来说是比较新鲜的,所以还是挑几点聊聊。

先说说输出。

在2000rpm以内,发动机的反应确实让人觉得蔫头耷脑,提不起精神。我不知道很多人习惯说日韩家轿“起步时很轻快,有扑出去的感觉”究竟是踩到多少转,用什么换档策略才出来的。我个人的感觉,在40/50km/h以内急加速时,即使拉到4000rpm也不会有什么让人愉快的响应和输出,反而徒增噪音与油耗。在这个低速段内行车,还是悠着油门行车,控制好油门深度,让发动机在2500rpm左右换档,既平顺,又轻快,还省油。档档红线的加速不是买菜车的应有之意,平顺省油好开才是买家的预期,也是厂家的预设。所以有些媒体无论何种车型,所谓性能测试统统拉去做百公里加速测试,真是无聊得紧。

这台1.6发动机真正打起精神的时候,大约在4000-4500rpm左右,更高的转速未曾尝试。在这个转速区间,发动机仿佛猛然苏醒,加速力道非常适合在高速路90-120km/h这个区间内超车。有趣的是,这台机头在4000rpm时声音居然不难听,高亢结实,难得。不过这段旅程大约五百公里的高速,我总共也就四五次上到4000rpm,还是为了省油考虑。

接下来说说这四速波箱。

四速自动波如今已然成为保守落后不思进取乃至不厚道的象征。从汽车技术发展史而言,这论点不能算错——如今谁还能见到三十年前依然大行其道的三速自波?

当然,汽车是个整体,不仅有规格,还要讲匹配。这就引出网络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匹配成熟的四速自波,是否比匹配不良的六速更好用?

话题双方自然都有现实中的对应车型:RAV-4的四速自波和老Polo/Golf上的六速自波。我也曾开过四速自波的2.4排量大霸王,除了急加速时降档的顿挫,确实算得上平顺好开。的确,牛头对于自家御用波箱厂的四速使用经年,已经算是如火纯清。其匹配优良,胜过早年间不擅自波的欧洲平民车厂,乃是理所应当。

欧洲几家平民车厂,从德国大众,法国标致雪铁龙,意大利菲亚特,乃至通用背景的欧宝,在大概十年前,都不大善于匹配自动波。其时对自动波需求极大的中国市场尚在开荒时代,传统的欧洲市场对自波需求不高。而且那会儿除了奥迪,双B也未与其他欧洲平民车厂有更深入的技术合作。匹配优良的自动波欧洲车大多还是豪华品牌专属。

但世事变迁,偷油獭匹配再精纯,四速自波的燃效、平顺度还是不胜新世代的自波或是无级变速。这就是机械规格所限定的天花板。否则,牛头也不会逐步在海外市场的中低阶车型上推广CVT。

回头说赛拉图的四速。

四速的一个特点是齿比疏,转速落差大,由此造成急加速降档易顿挫。在高速路行驶中,作为超比档的四档回落至三档时,表现尤为明显。四速另外一个特点是齿比范围相对狭窄,高速行驶转速偏高。如赛拉图表速100-120km/h行车时四档对应转速为2500-3000rpm。这时候就显出多档位自波或是无级变速箱的优势了。特别是杰特科去年推出的带副变速箱的CVT,齿比范围超大,体积又紧凑,确实是前横置前驱买菜车搭配良品。

另一个额外的话题:如果同样的发动机,搭配常见的五速手波,是否油耗更低?

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高速油耗还是综合油耗,都会低一个油以上。需要指出的则是,这个低油耗成绩,并非通过转速更低实现的,而更多源于自波/手波传动效率的差异,以及驾驶者换档策略的合理程度。换言之,五速手波的齿比范围,其实大抵与四速自波相同。比如2.0速腾,其手排版本在120km/h时速下五档转速也要3000rpm上下。

·买菜车的油耗

油耗从来就是买菜车主绕不过去的话题。赛拉图1.6+4AT的组合,除了气门可变正时,似乎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技术亮点,其油耗表现如何?

这辆赛拉图在我提车时里程数30898(可见前文贴图),换车时31543,共计行驶645公里。提车时满油,还车前加京92号油计345块,约47升出头(尾数略过,前任租车人加油后至还车时短暂路程油耗不计,同理我加油后至还车不超过两公里的油耗不计)。

道路分布则是高速路500公里左右,国道/省道/县道约80公里,城市道路约60公里余。路况方面,高速公路除回程时京沈因事故堵车两次,共计半小时;国道/省道/县道基本都属于非常畅通;城市道路去程因大雨所限,车速不高,但反而没有拥堵,回程时在姚家园路经历了一小时走四公里的惨痛堵车。车速方面,高速基本控制在表速100-130km/h范围;国道/省道/县道平均60km/h左右;城市道路去程40km/h,必须一提的是道路普遍积水20cm左右,行车阻力不小,回程……除了堵车那一小时,其他时间还算顺畅,但估计平均时速超不过40km/h。

载重方面,俩体重正常的年轻人,无行李。

全程空调,风速1/2档,温度……手动空调这温度我该如何描述?总之偏低就是。

絮絮叨叨这一大堆,可能不耐烦的TX看到加油量和里程就直接算出平均油耗了:7.3L/100km。

这个油耗,怎么说呢?……我自觉还算满意。尽管除了几次堵车,一路上路况都算理想,本身就有利于开出理想油耗。但俺合理的换档策略还有车速控制也是很要紧的嘛,哈哈哈哈~~自夸一下,嘿嘿。如果没有那几次严重堵车,特别是姚家园那次,我想做到7L以内的百公里油耗并非无可能。

即便如此,相较于传统的手排,这个油耗仍然没有优势。仍然举我那哥们的2.0速腾手波为例。满载五人(四男一女,总重约290kg左右),有行李,道路分布及路况与我类似的前提下,他可以开出6.5L的综合油耗,几乎要低一个油。不过这厮为了省油,经常1600/1700rpm就换档(我开那赛拉图大约2200rpm左右),而且高速表速从来不超100km/h,而且能带档滑行/空档滑行就滑行(在路况允许的前提下,我个人是赞同空挡滑行的;只要路况允许,手法得当,我自己开手波时也是这么做)。所以,哈哈哈哈哈~~~

总的来说,尽管谈不上出色,这个不功不过的油耗在同级车中,至少可以说是位列中游。

那么,如此说来,四速自波就永葆青春了?不然,技术从来都是朝前看的。然而,如果就用家考虑的用车成本而言,倘若车价本身比同级车便宜几许,足以补贴些微的油耗差距,那么我想,这个看似落后的动力组合,尚不至于成为选择的障碍

——擦,这段怎么写成导购了?这车貌似已经停产了吧……

·舒适性与行车品质,诸般的碎碎念

作为这款买菜车的临时车主/用家,相对于悬挂是否有韧性,转向是否精准之类,我更关心空调的制冷/静音程度,还有车厢的静谧度。

这辆车的手动空调风速有四档,温度调节范围……看图标是无机变化,但旋钮阻尼感有很明确的阶段感。制冷段大概有八九级吧,没数过。以我个人的标准,风速只有低速的一二档可用,三档噪音已嫌扰人。制冷方面,22号在昌黎,室外温度约33摄氏度上下,但二档风速+最低温度完全不能让车厢降到适宜的温度。

静音方面,锦湖的胎噪倒没有预期中的突出。主要是路噪和风噪,尤其是高速行驶时。发动机隔音良好,完全能接受。

悬挂方面,可以举个小例子。从昌黎县城前往京哈高速,需要走一段国道/省道混合路。其中有一段约十公里左右的双向四车道路在做路面养护。其中,我走的这一侧双车道中,每隔十米或二三十米,必有一车道被围出一小块施工。所以这段路走得熟了,便有点像个大号麋鹿。尽管我至今也不知道这车方向是液压助力还是电子助力,尽管这车方向毫无路感轻得要命,不过在这样的路面尚且能不带刹车,以表速60km/h(实际可能55或是更低)通过,我觉得买菜车这表现完全合格。

这货真正露馅的地方,还是走烂路时候。这车避震阻尼太小,弹簧K值设定也有问题,走烂路时滤震效率极低,回弹次数太多。而且无论快走慢走,车身各种异响,更要命的是,我几乎都能一一听出这些异响是哪儿发出来的……

因为眼下人在外地,上网不便,这车很多具体的技术规格没查。这车的后悬是扭力梁还是独立?伊兰特好像是独立后悬,这俩车同根生,估计还是独立可能性大。不过这独立后悬调教水平太一般了,比那个向来备受诟病的凯越后悬还糟糕,至少后者的滤震比它强多了。如果是扭力梁,307和英朗的扭力梁都比它强多了。

·后记

关于那场雨夜的反思有很多,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人性与道德的思考。这篇文所记述的,仅仅是一个巧合的故事:在一场数十年未遇的雨夜,一个人与一辆他之前完全陌生的车之间的故事。也希望这篇文中所提到些微的经验与体验,或许已是老生常谈,但亦能让大家更安全的行车。

希望下周有时间跟大家聊聊这周末当GL8司机的故事

忍不住点赞(0)

相关阅读

返回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