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角度说各国汽车印象——日韩篇

4549天前

xyzmnop

xyzmnop

XCP土豪级人物

历史车库

历史车库

话题:3.12万 成员:920

最近公司所在办公楼遭雷击发生火灾,虽然本单位未过火,但全楼停电、没有电话互联网。配合消防部门清理检查、借房用电维持工作,忙的焦头烂额,文章也耽搁下来。这两天终于恢复正常,有闲暇继续本题的探究,按照计划本次将讨论亚洲两大汽车工业强国——日本与韩国。

说起位于断裂带火山岛上的日本,几乎都是山地没有平原,全球两成地震发生在这儿。贫瘠的土地产出少,必须严格分配避免浪费,社会发展缓慢,加上这个小岛国主观和客观上都比较封闭,人们的生活比较纯粹。在美国人强行打开日本大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形成了十分彻底又非常简单的等级制社会。日本皇权甚至已近2700年未曾更迭,天皇赐予政府,政府治理国家,上级号令下级,男人领导女人,女人约束孩子,而孩子长大后,复始又继续着祖辈的位置。二战结束前,日本广播报纸还充斥着:&ldquo;即使我们手中只有竹竿也要奋战到底&rdquo;的言论;转天天皇宣布投降,就组织一群人拿着鲜花到机场欢迎美国受降使团。上级的决定,下级会无条件执行,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难道日本人对皇权完全没有怨言?肯定会有,但下级向上级谏言后就会自杀,因为他打破了作为社会法则的等级制度;而被谏言者会由此背负上沉重的仇怨和罪孽,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如果继续一意孤行,很可能遭遇仇杀,当然复仇者同样会以自杀来维护社会体系,此时的日本人把自杀看成对社会养育之恩的回馈与报答。看似天皇大权在握,不会受制于人,但实际上,享受着国家与民众的供养,也要向国家和社会报恩。</o:p>

日本文化最重要是&ldquo;恩&rdquo;,这与中国儒家五常的核心&ldquo;仁&rdquo;不同。&ldquo;仁&rdquo;自上而下、由内而外,描述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和生活。比如佛家会讲对蝼蚁之仁,古代说施仁政是对统治者最好的褒奖。日本人报&ldquo;恩&rdquo;的观点,是自下而上、由外而内的,描述自己如何感谢和回馈别人。报答天皇的恩、父母的恩、社团的恩,以及各种各样不计其数的恩。以至于日本人不会轻易帮助别人,因为会造成很难化解的&ldquo;恩&rdquo;循环,反而更加困扰。不管处于什么职位的日本人都抱着感恩之心工作,生怕自己的业务没做好影响到别人,拼命尽快尽职尽责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日本工厂的生产效率很高,出错率却很低。曾经去过一个日本生产铁路信号特殊设备的工厂,因为专业性太强产量很小,就几乎没使用自动化设备,芝麻粒大的电子元件全部依靠手工焊接,产品却整齐划一,应用在铁路行车安全的核心领域(去年7&middot;23温州动车追尾脱轨事故就是信号系统故障所致),在国内绝对不会以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来制造这么重要的设备,足以体现日本人的敬业精神。在全世界,日系车故障率统计也普遍更低,都是当地人生产,造成差异的恐怕只有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的区别。</o:p>

在这个必须服从于上级,只想着别人的社会里,最缺乏的就是自我。因此日本人的观念更中庸,跟随大多数人的作法总不会错,更容易被接受,很少有人越雷池半步。个性被压抑太多总需要代偿,日本汽车改装文化就有体现,本来是个0.6升排量的买菜车,动力未见得有多强,但原厂就提供个性中网和车标、外观包围和尾翼。在欧洲那些百公里加速能跑进6s、甚至4s、3s的高尔夫,外观却几乎保持原厂状态,不深踩油门与普通车无异。对自我的过分压抑,造成日本人怨念重、压力大。但万事终须平衡,人们需要排解的渠道,所以日本娱乐业超级发达,动漫、游戏、性服务等产业世界首屈一指,在我们看来很多娱乐项目比较幼稚,亦说明日本人比较单纯。汽车设计也注重减小压力,强调人机和谐,讲求轻松、省心、舒适。比如日本车上杯座不仅多,还简单好用,一个圆形凹槽加上塑料弹片,放上即可固定稳妥。远不像一些欧洲设计,开车三年才发现,原来这儿一按会弹出个杯托,本身容易卡,插上水瓶来回晃,还把空调按钮、音响控制挡住,但却成为一些人欣赏炫耀的资本。在欧洲豪车上看到个笔架,摁下开关自动开盖、弹出、举升,的确非常精巧。但却占用整整一个手套箱,这么大的储物格只能放支笔?装置如此复杂故障的可能也不小吧?在日本车上只是一个凹槽中间窄一点刚好卡住笔,既简单又稳定。虽然中庸,创新力看似不足,但怀着感恩之心的日本人精益求精,熟能生巧,日本设计总能把自己所专注的方面改进到极致。相对于欧美推倒重来的纯电动车开发,丰田建立在已有系统上的混动技术大获成功。</o:p>

日本资源相当贫乏,由于火山活跃地震频发,虽然各种矿产都有发现,但几乎不具备开采价值,所以日本得了个很特别的雅号&mdash;&mdash;矿产博物馆,只有样品&hellip;&hellip;大量能源材料依赖进口,因此日本人特别注重节约。本田常年设立的节能竞技大赛,1升燃油居然能行驶近3500公里。刚才说过的混动技术,普锐斯系列产品风靡全球,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日本车经常被人说皮儿薄,连齿轮都是塑料制品。想来也是,资源匮乏的日本,自然更愿减少矿产材料的使用,并积极开发可再生替代品。而这与传统观念相驳,谁想到采用先进技术的钢材强度很高却很轻薄,高分子复合材料比金属性能更优成本更低,这是科学的胜利。老式蜂窝煤炉壁厚达15MM,撞击力稍大就会向瓦片一样碎裂;新型钢材由于成分和形状的优势,1.5MM就已达到同样的强度。至于车身外饰板,只有导流和装饰作用,与车身安全结构无关,与其在车与车的小刮蹭中更好的保全自身,倒不如在人与车的碰撞中保人一命。宝马公司GINA概念车已经采用了布质蒙皮,奔驰Smart采用塑料外壳,号称两小时换壳。都说德国车又重又敦实,但要知道德国往北就是一片巨大的铁矿,原料不用愁,用的多自然成本也高,售价也贵,能耗不低。现在全球建立了许多由第三方主导的安全机构,不管是客观碰撞测试,还是主观百万车事故率调查,日系车并没有什么劣势。其实厂商完全可以顺应市场需求,采用强度相同厚度更大的材料,反而成本更低,但这将与自身节俭的取向相悖。与德国人对技术的痴迷一样,这是日式坚持的核心。</o:p>

没有平原的日本,山路蜿蜒曲折,但路面质量好,产生了独特的驾驶趣味。与欧美人对直线加速的迷恋相反,更关心弯道能力。日本车驾驶轻盈,长时间跑山疲劳自然会少些;更注重轻量化,减低成本提升经济性的同时,操控性能提升。头文字D里那辆COROLLAAE86下坡能胜过那么多超级跑车,很大程度上因为800KG的体重,对于动辄1.5吨的性能车来说优势巨大。弯道极限操控,甚至把漂移单独提出作为赛事,这与别国有很大不同。比如美国同样跑山的比赛&mdash;&mdash;派克峰登山赛,几乎全程上坡,还多是非铺装路面,更多比拼的还是赛车的马力,并透露出一种原始的野性。而欧洲人主导的WRC、达喀尔拉力赛,在乡间小路上、甚至没有道路的地方奔驰,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自由意志。日本车比其它地域的产品更注重弯道性能,看面包车更明显,欧式的依维柯、福特全顺的四轮布置形式,和日式的金杯、得利卡有明显区别,日式的短轴就是为了适应他们曲折窄小的道路。马自达MX-5、本田S2000作为日本街车的代表,轴距都没超过2400,甚至铃木Cappuccino轴距短小到只有2060,而宝马最小的1系,轴距也有2690。由此可知,德国人是多么的享受高速的快感,而日本人更关心劈弯的乐趣。此消彼长,日本车的高速行驶稳定性的确弱些,但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最高限速都在110-120KM/H之间,这个速度对于今天的技术而言没有难度。不是所有的车都要到德国的不限速高速公路上奔驰,遵纪守法远比机械性能的小幅差异安全数倍。</o:p>

不知不觉仅日本就写了这么多,本来想把韩国与中国并写,因为两国文化十分接近。但韩国现代汽车2011年全球销量659万辆,排在通用(903万)、大众(816万)、丰田(795万)、日产(709万)之后位列世界第五,是一支不容小视的力量。朝鲜半岛与我国接壤,自商朝起,就有中原人在朝鲜生活的记载。几千年来分分合合联系不断,韩国车的形态或许就是我们的趋向。日本自1930年代开始发展汽车工业,而韩国一直处于战争漩涡中。首先是十九世纪末中日战争,把韩国从中国分离;然后俄国支持韩国建国,但日俄战争俄国落败,被日本完全殖民;至二战结束,朝鲜半岛成为两大阵营博弈的中心,最终爆发朝鲜战争,1953年停战朝鲜半岛已是一片焦土,至今还被北纬38度线分割成南北两半。南朝鲜得益于美国的援助,60年代末开始造车。初始技术源于美国,后来借鉴了些日本的经验,近些年凭借比日本车更低的售价、更好的车内装备行销全球,但还没形成自己的风格。南北朝鲜常年被侵略造就了坚韧的民族性格,就像足球,没有身体优势、技术不算出色,依靠顽强的意志拼命奔跑,采用各种方法朝着明确的目标努力,虽未成为世界第一,但足以让人刮目相看。相信现代汽车会有美好的未来。

忍不住点赞(0)

相关阅读

返回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