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作为最早工业化地区,社会发展最早也最先进。说欧洲各国造车理念有区别,其实相同点更多。德国人驾车追求速度,可是作为速度机器而生的汽车,谁也逃不开这个情结,欧洲有Formula1、美国有印地500、日本擅长Drift,谁不喜欢高速奔驰那令人窒息的快感呢?</o:p>
欧洲汽车业发达,主要是因为现代文明出于欧洲,经济发达、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完备,旁门左道窃取别人的技术,可能付出的代价更大,人们思考如何超越别人时,更多是发展自己的技术。所以说:“纪律不是约束,早已成为习惯”。车厂想保持产品竞争力,首先想到技术进化,直观的说是造型发展、动力提升,舒适度升级、安全加强、乃至环保提高;更深层是材料进化、工艺变革;最终延伸到工业工程、管理科学的进步,降低成本、提升质量、提高效率。比如工业革命完成了手工作坊到生产线的进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普及柔性生产线、平台化生产,到现在的模块化生产策略。从几个人敲敲打打,到分工合作,最终演变成接口化组合、增加协同效应。一个厂家只需研发一套模块,所有车型共享,整车开发只需预留好接口,根据市场需求配置不同性能、功用、价格的组件,再添加设计师针对目标人群赋予每个车型的个性即可。虽然可能研发费用更高,但组件变得通用,装车数量可能是原来的数十倍,成本进一步摊薄;各组件设计人员完全可以不理会别人的进度,也不必告诉别人自己的设计需求,因为接口协议早已定完,只需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减少了部门间的协调,开发周期变短。</o:p>
欧洲有很多享誉全球的品牌,比如奔驰、宝马、沃尔沃、法拉利、劳斯莱斯等,虽然代表着欧洲甚至全球最优秀的生产技术,但它们面向全世界市场,不只关注欧洲。那什么才是欧洲车?大众、菲亚特、PSA、雷诺,甚至福特欧洲、通用欧宝才根植于这片大陆。这些车小型化、低能耗、功能很强。虽然大排量超豪华谁都喜欢,但实际上欧洲人口稠密,国土面积都不大,石油资源匮乏,油价几乎世界第一,政府偏重发展公共交通体系,不鼓励私人购车,税率不低车价偏高,汽车消费较贵,购买小车甚至不买车更适合欧洲人。但对于可能有多个孩子的欧洲家庭,小型车又不够用。实用为先的欧式价值观,在十分完善的公路网上,创造出旅行轿车、MPV和一些衍生跨界车,比如俺非常喜欢的雪铁龙C3Picasso、菲亚特Doblo。美式大卡车、SUV在欧洲中西部没市场,只有在地广人稀又不缺资源的俄罗斯才能找到同好。</o:p>
说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一点儿都不过分,民用运输网络除了飞机,几乎只有汽车。中国客运支柱——火车,在美国不过是旅游专线,有钱有闲的人才消受得起。作为全球最发达经济体,人工成本非常高,雇人做事花销太大,人们更喜欢DoItYourself,比如修修房、修修车,甚至自己盖个花园,或者造个什么有意思的东西,车太小可装不下。也正因为汽车很普及,美式市场离生活区普遍很远,试想一双父母,带上三、五个孩子,开车几十公里买上一周的生活物资,没有大号SUV、VAN行吗?再加上那些农场主们,可能拉上两头牛、一车菜,不让他们用卡车用什么?许多人连房子都和车关联在一起,美国车一个重要指标是拖弋重量,它们拖着房子、游艇,还要在高速公路上以100多公里的时速奔驰,没有大排量怎么行?在这样一个存在大量大型车的国度开辆奥拓?都怀疑别人能不能看到自己,带动更多人买更大的车,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大车能带来更多的力量和安全。而且美国作为世界最强经济体,独霸全球,控制着大部分石油资源,国内一直推行低油价政策。纯粹欧式汽车,如大众、菲亚特、PSA在美国完全没有市场;宝马、奔驰这些全球化豪华大车又太贵;只有低技术含量的美式大排肌肉车才能保证廉价又有劲儿,但品质、油耗就不能苛求了。随着近些年油价高企,故障率低、品质优异又廉价实用的日本车、后来韩国车越来越受民众欢迎,可惜固执的欧洲人没抓住这些机会,只有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资金充盈的大众,想在美国有所作为,可惜技术太新潮,故障率不低,俗话说不省心,大排量技术又是短板,车小还不便宜。很难勾起美国人的购买欲。</o:p>
下篇转战亚洲,详述日韩汽车风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