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想写这篇文章,不为别的,只想给自己一个学习的机会和动力。在汽车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聊一聊传统上各国造车的价值取向。</o:p>
想聊汽车就一定要从汽车的发源地——欧洲说起。这片大陆地理环境复杂,天然分成许多小地域,造就出多种多样的文化,仅语言就超过50种,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个性。虽然历史上有过几个统一的王朝,但很快就分崩离析了,多数时间都是由一众小国构成。这点与中国不同,中国东部存在大片平原,没有地理屏障,大部分时间是统一的国家,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强势主导文化,但却导致社会破立进程变慢。俗话说:船小好调头,在欧洲,即使一些君王固步自封,总会有些国家是开明进步的,后进者被先进者淘汰,反而导致社会更迭加快。欧洲工业革命在17世纪末的英国萌芽后逐渐兴起,历经18世纪末的法国、19世纪初的比利时、19世纪中的德国到19世纪末的俄国。从星星之火到整片欧洲大陆。其间汽车发动机奠基人——奥托成功设计出第一台四冲程发动机。1885年卡尔·奔驰购买了奥托内燃机专利,制成了世界第一辆汽车。</o:p>
说到德国,用一句话形容最为贴切:德国人都是理科生——固执、严谨、自信、自律、爱钻牛角尖儿。比如保时捷后置后驱的布置形式,虽然转向稳定性不好,多年来花费大量精力调整,但却一直坚持。我们不够完美,但我们追求完美,诞生了许多有特点的品牌,在自己的领域里越上越高。别人的车性能优异,我一定能胜过它,但绝不是借鉴,而是发奋图强,追寻自我突破。纪律不是约束,早已成为习惯。这也造就了德国人另一特点——理科生非黑即白没有中间状态,人与人交流简单直接,随之关系变得冷漠缺少关爱。他们选车时会追求最先进的技术,一旦做出选择既完全接受,想方设法适应。第二排座椅折叠繁琐、费时费力,对于他们只是需要研究说明书,甚至乐在其中。所以在德国很少听到抱怨,高速公路堵车,他们甚至会选择在车顶上阳光午餐,而不去操心何时才会通行。因此德国机械技术成就很高,但人机工程进化较慢,产品的舒适性、功能性远不如相距不远的法国。德国人的兴趣是对极速的追求,高速公路不限速,一方面说明他们纪律性超强,更表明骨子里的热血就在于此,更欣赏一脚油门到底能把别人甩多远,炫耀的资本源于加速的胜利。虽然山地较多也需要兼顾弯道,但德国人认为,没能过弯不是车辆性能不行,而是驾者学艺不精。所以厂家操控取向对速度的追求远大于转弯,二者必须择一时,首先选择速度。向高尔夫这样的小钢炮,高速时稳定性够强,但极限过弯时却可能只有3个轮子着地。因此德国车机械性能世界第一,最敢于应用先进技术,虽然可能更贵,但许多人认为物有所值。求轻松舒适不是强项,当然花费更多银两并非追寻不到,毕竟坐着世界第一把交椅。</o:p>
说完发明国,再表首先把汽车工业化的法国。如果德国人是理科生,法国人就是文科生。欧洲的确很有意思,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取向却大相径庭。在德国人依靠严谨的理性思维造出世界一流的汽车时,历史最悠久的法国汽车工业却只能在低端挣扎,这与法国人的性格不无关系。法国国徽上写着“自由、平等、博爱”,清楚表明了法式思维。崇尚自由的法国人,在特立独行的同时极富创造性,因此法国车从来不缺先进技术,但与德国人关注机械性能不同,更看重能否带给人们身心上的享受。在B、B、A量产官方改装高性能车;意大利人纠结汽车和飞机谁更快;本田设立“节能竞技大赛”;而标致汽车创立的是“汽车设计大赛”,更注重形式上的美感。早在1934年标致公司量产的401车型就装备了折叠硬顶,大量普及车型却配置全景天窗,直到21世纪,这些设备才被其它公司广泛列装。法国人酷爱美食,巴黎是世界时尚的核心,人们有太多事情需要关注,车在他们眼中只是工具,管它是汽车还是马车?马力再强也不如一匹白色骏马更能虏获女性的芳心,所以在巴黎停车才可能不拉手刹、前顶顶、后顶顶,这在大多数国家完全行不通,却诞生了一些功能性很强的工具车。再加上法兰西是个追求平等的共和国,国家和政府属于人民,高端产品的需求不高,今年法国总统登基,只用了原价两万余欧元的雪铁龙DS5,即使有需要也可由周边国家的高级货代偿。也正因为自由,法国人纪律性不强,车的装配水平一般,再加上先进技术的应用,故障率一直偏高,当然随着技术进步,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越来越低,质量已经越来越好。因此法国车更舒适、更可爱、更富美感、功能性较强,面向普通人的车型就是它们的全部,装备着最好的设施;如果有点儿小毛病,只说是法兰西情怀;追求奢华请移步别家。</o:p>
暂时先到这里吧,趁着孩子午觉终于完成了第一篇,后面有时间再表。
转载必须且仅需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