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东风日产自主品牌启辰首款新车D50的出现,可谓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回想一下,几乎每当有合资自主新车面世,都会引来骂声一片,从广本理念S1,到东本思铭,再到这次的启辰D50,莫不如此。貌似也就宝骏630的表现尚可,没有招致太多的负面评价。
合资自主,到今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了。随着理念、思铭、启辰、开利等众多品牌一一浮出水面,面对着各种褒贬不一的是是非非,究竟该怎么看待这一已经越来越不再新鲜的新鲜事物呢?
合资自主的诞生,可以说是天朝一手导演的。只是在诞生之后,却分化成了几大阵营。对此,我觉得有必要分开来说。
第一种,我自己觉得可以称为“以噱头求实效”,以一汽大众为代表。09年大众南方战略的提出,将佛山新工厂提上了日程。奈何国家一纸政策,让佛山工厂迟迟不能开工。这时,开利的推出可谓解了燃眉之急,既是合资自主,又是纯电动,政策的羁绊终于被打破。大众的南方战略才得以继续推进。
大体捋了捋身世,我想对此已不必多说什么。这样的合资自主,只不过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产物,噱头而已,为的全是异地建厂、扩充产能、拉升市场,压根就没打算量产,更谈不上好好做成一个品牌。至于今后会不会有转机,鉴于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强势地位,以及多代同堂的拿手好戏,至少近几年是没什么戏。
尽管这样的合资自主,在我看来完全就算不上合资自主,但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也无可厚非。面对政策与企业的冲突,所能做的,只能是以企业利益为上,尽快周全各方,拿出解决办法来。别管是合资还是自主,是国企还是民营,老板是德国人还是中国人,换谁都是一样的做法,不必多言。
第二种,我想可以算作“曲线救国”了,以广本理念为代表。广本作为合资自主的先驱,早早就推出了量产车型S1。对于合资自主的骂声,基本上也就是从S1开始的。
当年的老飞度,也算得上可爱俊俏,可它也未能免俗,还有一三厢版,尽管那个屁股是那样的丑陋。等到飞度换代之后,在比例失调的三厢老款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思迪摇身一变成了时尚大方的新秀锋范。两厢三厢通吃还不过瘾,市场下探的意愿越来越强烈。然而以合资品牌的身份,再想下探,已然面临成本和形象的双重压力。等到政策出台,更像一剂催化剂,让这个问题貌似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推出合资自主,一来可以进一步压低价格,和传统自主品牌抢市场,多吃一口肉,二来也不用太过担心品牌形象的损伤,三来又能不受垂直换代的束缚,复活停产车型,变相玩起几代同堂的好戏,提高资产利用率,四来还可以响应国家号召,拉拉关系套套近乎,做个好孩子,听话好办事么。这招棋,高,实在是高。
所以说,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来看,合资企业推出自主品牌,好处着实是多。
那么具体到产品本身呢?还是以S1为例,几乎就是一思迪复活,广本对其也是疼爱有加,共享销售渠道,号称零部件供应商不变,这无疑都为S1乃至理念这个全新品牌增添了一些竞争的筹码。于车本身而言,S1还是不错的。然而一出生就招来骂声一片,无非就是因为它的长相实在没有给人带来丝毫的惊喜。改进当然有,优点当然有,可作为原本让公众有着不少好奇和期待的合资自主第一车,第一印象却是老瓶装老酒,焉能不让人失望,骂声又怎会被压制?
之后的东风本田思铭,现在的东风日产启辰,接二连三地如出一辙,让合资自主背负起了不少的骂名,甚至形成了老旧车型+拉皮+减配+换标=合资自主=坑爹的定律。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也并非无理,这背后有着太多的失望、心酸和无奈。
这样的合资自主,到底该怎么看,稍后再说。
接着先扯几句第三种合资自主,我想斗胆说一句可以算得上是“实干型”了,就是上汽通用五菱宝骏630。说它实干,因为它不像开利那样只是为了应对政策,也不像理念S1那样是为了把市场往下探,恰恰相反,它是为了往上走。
上汽通用五菱这些年在微面领域做得风生水起,老大地位日益巩固,终于忍不住吹起了向轿车进军的号角。宝骏630的亮相,着实让人惊艳。产品素质方面,XCP也给出了值得推荐的评价,甚至说道如果假以时日销售和售后渠道能达到一定规模,630至少能拿到值得推荐+的结论,再考虑到这毕竟是微车企业出品,已经实属不易,当得起称赞。并且宝骏630无疑也是合资自主品牌里难得一见的受到不少称赞的产品。
说到这里,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同是合资自主,在公众评价上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在我个人看来,原因无外乎身世和卖相这两点。
在身世上,前面也已经说了,理念、思铭、启辰是往下探,宝骏是往上拼,往上自然比往下更容易给人以诚意更足的印象,何况前三者本就是轿车企业,后者本是微车企业,这对于主观印象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在卖相上,尽管全都是借用外方品牌的车型平台,但理念、思铭、启辰是毫不掩饰地小打小闹,宝骏的造型却几乎是全新开发,自然更容易获得认可。
在产品本身的层面上,如果不考虑原型车,不考虑各种或好或差的主观情感,仅就单一产品本身而言,大家其实难分伯仲,但是这里说的“如果不考虑”的内容,却恰恰是现实中不可能被忽略的。
所以,尽管同为合资自主,尽管产品本身没有明显的落差,却由身世的不同和造型变化大小这两点引来了严重的感情问题。市场往下探+造型小拉皮,直观呈现出的是不思进取、投机取巧、打压自主品牌形象、窝里斗这样的负面形象。而市场往上拼+造型新开发,直观呈现出的却是积极上进、诚意十足这样的正面形象。
可以说,感情关是合资自主这样的特殊身份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我不敢说这些直观呈现出的主观评价的背后,到底是企业真的就是这样在想在做,还是各有各的不得已,好不见得是真好,差不见得是真差。总归现实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尽管企业始终是以利益为上的,是在商言商的,但是也不用喊大话,我只想说企业能否也更多地保留一颗为自己争脸争光的心?
借用平台、适当减配、降低成本,这都无可厚非,毕竟全新开发一款车的代价太大、风险太大,但是,能否在一个新品牌诞生之初,再稍稍多下一点功夫,无论是外方品牌,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自主品牌,都不应该让一个新品牌一面世就背负起太多的骂声,更不应该让对它满怀期待的消费者失望。这并没有多难,品牌和产品的身世可能无法改变,但只需在造型上再用心一些,结果将大为不同。
试想,如果从S1、思铭、D50身上看不到思迪、思域、颐达的影子,你还会对它们嗤之以鼻吗?
如果宝骏630只是一个换标凯越的样子,你还会对它赞赏有加吗?
一点点改变,就能带来完全不一样的印象分,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困难,就看用不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