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理是我的故乡,但每次回家都有很多美景在等着我去发现。下面先上几张苍山洱海来热热场。
先来一张车车的靓照,背景就是苍山掩映下的大理学院
苍山、洱海、望夫云,圆形建筑(大理体育馆)是不是颇有点悉尼歌剧院的味道?
洱海湿地
苍山望夫云,传说就不转贴了,有兴趣的同学自己搜下
过年了,烟花是少不了的……
上一篇也说到了,这一次我去了一趟剑川石宝山。剑川石宝山位于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因山上的红砂石成龟背状裂纹,如狮似象像钟,得石宝之名。这里林木茂盛、石趣无限,庙宇别致,景色独特,尤以石窟和摩崖造像而声名久远。山中开凿于唐宋年间的石窟,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誉,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宝山石窟,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石宝山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石宝山石窟雕凿于南诏至大理国时期,共存17窟,造像200多躯,全面反映了唐南诏大理国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和外交史实,内容有四类:一是佛、菩萨、观音、天王、明王、力士等;二是南诏王者及其侍从像;三是古代外国人像;四是女性生殖器石雕。望着这造型生动、雕艺精湛的石雕像群,使人仿佛置身于南诏大理国的历史风雨之中,那王者的风仪,菩萨的慈祥,那威严而豪华的宫廷生活场面,那政教合一的“庙香古国”的外交形象,与石宝山秀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使游客叹服,使学者拍案,使文人陶醉。步入石宝山腹地,这里的石头经千年风雨剥蚀,一颗颗红砂石开花成莲,在山幽谷深的悬崖峭壁上,如龟卧林莽,如狮藏深箐,如象奔出谷。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颗形如石钟的石头,石钟寺便因它而得名,当地人称“馒头石”,它耸立在石钟寺石窟旁,如石宝山天然的邮戳,把这里的风光遥寄四方。最使人称奇的是宝相寺上如鹰翅般悬空伸出的巨崖,欲坠不坠,遮挡了腹内亭台楼阁的风风雨雨,使人恍游天宫而飘飘若仙了。这美丽无比的丹霞地貌,使石宝山处处皆景,也不愧以“石宝”为名了。千年前南诏大理国杰出的石匠们,在这里的石壁上精雕细刻,选择了石宝山作为再现其历史的一面镜子,不是偶然的,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朵野花每一片树叶仿佛都在向人们诉说,历史的选择没有错。
石宝山全图
和峨嵋一样,这里也有一些不怕人的猴子,但数量不算多,可能一、二百
宝相寺全景。号称中国第四大悬空建筑
宝寺悬空
宝寺悬空
圣旨
凿壁为道
凿石为梯
艰难的山道
灵泉庵。庵因泉而得名,据说该泉有送子神效
金顶寺正在准备一场法事
寺中的无头石雕
古朴的寺墙
在金顶寺远眺剑湖,剑川县得名于此
远眺石钟寺
石钟寺山门
回望狮子关,注意左上的天然石狮
石钟寺
人工石狮,不要小看,这可也是国家保护文物……
石钟寺内的文人骚客提词
这龛造像,是1951年才发现的,为国王的全家造像。相传为“全家乐”。王者与妃子间中坐者为太子,王者坐像袖手执笏,头戴高冠的式样与石钟山第一、二号所见者极为相似。
波斯国人。细观此像,风化剥落,表面模糊,但依然可见深目长鼻披发,戴头冠,身材魁梧,裸露上身,着下裳,双手置于胸前,向下压着一根金刚杵,实应为药叉神。药叉神原是印度婆罗门教中的低级神只,乃梵天神的手下。印度珊奇佛塔以他为塔门守护神,后来逐渐演进成为执金刚力士,中国人习惯称之为哼、哈二将,这是受到民间《封神演义》的影响。敦煌千佛洞有许多这种造型的力士像,金刚杵是无坚不摧的武器。
石钟山,山形如钟,又如佛祖发顶,亦如男子阳具
此组岩画绘于南诏、大理国(唐、宋)时期,共彩绘七尊菩萨像,称《菩萨行立图》,菩萨面目丰满、脸稍回视,双手交于胸前持念珠,头戴船形高冠,身后绘有火焰纹、身光、头光,脚踏浮云,身穿圆领宽袖长衣,平臂袒露。上承滇地本土民族画风,下融唐宋大家笔意,有着珍贵的绘画艺术价值。彩绘历经千年风雨剥蚀,但设色艳丽,技法娴熟,衣冠飘逸,造型生动,保存和继承了稀世珍品《南诏图传》(现藏于日本京都博物馆)、《宋大理国张胜温画梵像卷》(现藏于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的画风,是云南现存最早的岩璧佛教绘画之一。
异弁寻王议政图
位于石钟寺后石壁上,完整地记录了南诏国朝廷政治生活。南诏国原本受唐室扶持以御西藏吐番王朝之侵略,但南诏日益强壮,唐室无法掌控,遂引发唐军两次攻伐,史称天宝战争(公元七五一、七五四年),唐室大败,从此大唐与南诏断绝往来达四十馀年。六代王异弁寻王和唐室重修和好,向大唐进贡,举行苍山会盟,并接受册封。画面中央刻着六代王坐龙椅,头戴莲花大宝帽,双手置于腹下可能是结法定印(被衣襟遮盖),双脚盘坐,此特异造型,似乎在强调国王在宗教上的修行与地位。王之两侧刻有侍从及持藤杖(权杖)的清平官(相爷之类),还有一位汉族清平官郑回。国王像之前有一位童子,右手托莲花盘,上置供养食物。整体而言,本窟应有意将国王塑造成一位如来天子,接受千秋万世的香火供奉。
地藏菩萨像
华严三圣像依《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云,毗卢遮那佛住于莲花藏世界,是一切法界的代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为侍,此一佛二菩萨通称华严三圣;也有以释迦牟尼佛替代毗卢遮那佛,因一位是应身佛,一位是法身佛,法理上是一体不变的。本窟雕像为五尊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阿难、迦叶二尊者以浅浮雕的方式刻于佛背光后。如来双脚立地倚坐像,手结说法印,袒右肩,脸方正丰腴,双目垂视,沉思微笑,高肉髻卷贝发。背光雕刻完整丰富,头光内有正面莲瓣,外圈火焰光;身光内圈为蔓草图案,外圈为火焰光。本如来像完全是晚唐中原的风格。倚坐像原盛行于印度笈多王朝(公元五—七世纪),经唐朝玄奘大师从印度携回佛像样本,在龙门石窟的敬业洞外壁印式如来,武周时代的摩崖三尊组,皆可得见。文殊骑六牙白象,有执象钩的象奴立于一侧面,象奴是印度劳动者的形相,矮胖粗犷,双耳穿环。菩萨坐莲台,双手执莲花,头戴宝冠,圆脸微笑,臂钏璎珞庄严。
维摩诘说法像
本窟依大乘佛经《维摩诘所说经》雕刻,在金刚须弥座上开三佛龛,中间宫殿式雕刻维摩诘说法像;左右圆拱式,雕观音、势至二菩萨像。 《维摩诘经》彰显大乘佛教居士身分(菩萨)可以说法,突破原始佛教以比丘为主干的弘法身分;再则以“空”、“无所得”的般若智行入世行,再破上座部对“有”的执着。本件维摩像坐在园林中,异于敦煌壁画中坐高床,居士的消瘦愁眉苦脸相,也有异于敦煌之富贵员外相。维摩诘居士以富豪身分,却不染五欲,辩才无碍,他为说法度众而示现病容,佛陀原本派十大弟子去探视,但比丘们一一推辞,最后由智能第一的文殊菩萨前往,和维摩诘展开了大乘佛法的精采对话。文殊菩萨雕于佛龛侧面,手执经书,可惜上身已损毁。另外一提,病容的维摩诘被当地人误称为“愁面观音”,其实维摩诘与观音是风牛马不相及。
明王堂
此窟中雕刻完备、保存完整的八大明王本尊造像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石窟雕刻艺术中独一无二的,它取材于佛教密宗,是中国石窟密宗造像雕刻艺术之精品。
所谓的明王是佛教密宗术语。明王为教令轮身,实际是菩萨受教令所现的忿怒时的化身。明王堂近12米长的基坐属典型的佛教密宗蔓陀罗(坛城)雕刻,各种图案变化多样。基座由上下两层台组成,上台由五层叠涩构成,下台由九层叠涩构成;基座底层雕刻有形象逼真,姿态栩栩如生的十八只瑞兽;有方形须弥座、弧形莲花瓣叶式的须弥座,有海浪纹、浮云纹的须弥座,须弥座叠涩所雕的图案变化多端且精美。整窟用六根雕花方柱分开成五间牌楼式一高二低的佛龛,正中一间略高,为券拱形扶以栌头结构。左右二低四间为斗拱结构。正中一龛雕刻有一佛二弟子(即大日遍照如来、阿难、迦叶),其余四龛并列雕二明王,共八大明王。该窟是依据唐代达摩栖那所译的《大妙金刚大露军荼利焰熳炽盛佛顶经》而雕刻的(以下简称《大妙金刚佛顶经》)。在汉译佛典中,只有在《大妙金刚佛顶经》中出现大日遍照如来这个佛名,此经署名“达磨栖那”译,但此经及其译者在《开元释教录》、《贞元释教录》、《续贞元释教录》以及宋、元、明代各种版本《大藏经》和《高丽藏》中均无记载。大日遍照佛是以释迦牟尼的形象出现,并且左、右胁侍为迦叶、阿难,又以大黑天神和毗沙门天作为八大明王外护配置出现,这在中国其它石窟雕刻和佛教绘画中是从来没出现过的。该窟基座由十四层饰纹叠涩组合而成,结构严谨,层次有序,图案纹饰变化多端,底层雕刻有十八只瑞兽,这样精美的佛座在全国各地的的石窟雕刻中也仅此一窟。此窟造像龛檐,殿堂斗拱,柱础,牌楼壁带等石雕构件,大多与宋李诫《营造法式》的材分相近,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难能可贵的实物资料;明王造像只有在(云南)滇密和藏密造像中出现,中国北方所有石刻、雕塑中都没有明王造像出现,四川大足石刻中有十大金刚明王半身造像,其造像年代晚于第六号石窟,其主持开凿者赵智凤是云南大理的阿吒力,可见密教是由云南传入四川。台湾著名学者李玉珉《南诏大理大黑天图像研究》一文,以丰富全面的资料、深入地研究了包括第六号窟大黑天神在内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大黑天神,并与世界各地所保存的大黑天神造像、图像和西藏的大黑天神造像进行比较,指出:“西藏大黑天神信仰较云南迟了两百多年,云南大黑天神像与中国现存大黑天神像差距甚大,云南的大黑天神信仰源头直接由印度传入,并在当地生根茁壮,日益流行,发展出一些独特的大黑天神像。”
剑川石钟山第六号石窟为研究中国佛教密宗的源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以精湛的雕刻工艺,独一无二的完整保存了佛教密宗重要本尊造像,使其在中国石窟雕塑艺术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释迦摩尼和阿难、迦叶二弟子
护法毗法门天王,下踏罗刹
八大明王其中之二。明王有多面形象,善者即可见其善,恶者即可见其恶,是惩恶扬善的象征
甘露观音
此尊观音双脚立地倚坐像,左手置腹前捧钵,右手上扬执柳作洒甘露状;头戴宝冠,冠中有化佛;身着天衣垂于座下;背后有桃形头光及圆形身光,雕刻着蔓草与火焰光图案。因观音胸口有一方洞,当地人不解,称之为“剖腹观音” 。仔细观察,本窟金刚座雕有密教式型的诸多供养物,题记碑文亦出现藏文,故应属受藏传佛教影响的密教窟。那么观音胸口之洞,显然是密教仪轨上为了“装藏”所挖洞口,内装七宝、经书等,历经岁月被人盗取后徒留空洞。在看观音两侧原有二件雕像遗迹,其雕像作品有可能同时被盗。
甘露观音
阿央白
此龛正中雕刻阿央(即白族话的女性生殖器的称呼)立于束腰仰莲上,龛内两侧壁线刻右为毗卢佛及菩萨,左为阿弥陀佛及菩萨,左右两龛分别雕增长天王和持国天王。
石窟造像正中雕刻的是“阿央白”。“阿央白”是剑川白族语的汉语译音。“阿央”是白语中“姑娘”的意思,“白”是白语(掰)的记音,白语“掰”即“开裂”“裂缝”之意。阿央白就是白语“姑娘身上开裂的地方”(即女性生殖器)。正如后人在此龛龛楣上所刻写的“西匹乃”三个字一样,是白族人用汉字把“死的、不能移动的女性生殖器”用汉字记音记录下来:西(xi)在白语中是“死”的意思,“匹(bie)乃(nei)”在白语中是“女性生殖器”的意思。所以“西匹乃”指的就是“死的女性生殖器。”阿央白从雕刻至今一直是当地白族青年男女顶礼膜拜的对象。特别是每年正月和一年一度的石宝山歌会期间,附近三州八县的男女青年们都来此膜拜求子,还带上香油把其涂抹在女阴石刻上,祈求将来生产顺利,减少痛苦。女阴石刻旁写有“大开方便门,广集化生路”的对联。意喻着石宝山是修行佛家即身成佛方便之门的地方;有情众生信念今生要广集佛缘,好好修行,来世都要从这里出来做“人”,不要掉到地狱之意。由于顶礼膜拜时代久远,善男信女众多,长期涂抹香油,把女阴石刻涂抹得乌黑发亮,女阴石刻前的莲花石薄上,由于长年跪拜磨出了四个深坑,可见当地的白族人民是何等恭敬地崇拜阿央白。
在佛教圣地雕刻女性生殖器崇拜是全国及至全世界所有石窟雕刻艺术中独一无二的,学术界对其争议较多,有人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有人认为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有人认为佛教密宗的产物,也有人认为是为了对石钟山山形进行阴阳调和……
(提起石窟中的阿央白,就会使人们联想起一年一度在石宝山举行纵歌、纵情的石宝山歌会,它是以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用歌声表达爱情,寻找爱情的盛会,歌会期间来自附近三州八县的数以万计的男女青年聚集在石宝山上对歌寻偶,对歌寻情,到了晚上篝火连天,通宵达旦,一连三天三夜。)
太平景象
石樽
又见文人骚客的题词
龙飞凤舞
金大侠也来题一个,不过还没得到石刻的待遇……
远眺山景,你怎么能够发现在这群山中隐藏着如此瑰宝?
(部分关于石窟的文字引用自大理日报上发表的关于石窟的介绍文字,作者董增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