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中国版头文字D,主角真的只能开五菱了吗
说文化,题目太大,也不是我这个学识、心里层次的年轻人能说清楚的。但这篇文章还是要写,一方面是被主编催得紧,不点灯熬油、快马加鞭写出来,KPI难以达标;另一方面也是有感而发,是被一个跟我关系很近,准确的说是空间很近的人刺激到了。
同桌笔名安霍尔,格子间人称亦驰爹,他口中的John Lennon叫江烈农,单是看这三个不知所谓的名字,我们大体可以判断,这类人通常只走两个极端——大神或SB。如果再了解到,他扎辫子,爱抽七星蓝莓爆珠,喜欢同事把他的改装东南菱帅叫Lancer,那基本可以判定,他是XX(碍于同事关系,我就不说那么明了,大家领会精神)。
这位开“Lancer”的东北男人,手里除了菱帅还有一台思域Si,没事儿就在办公室里科普Nissan Y31 Gloria是最好的日产车,模型一定是青岛社的好,马自达的存在,是微信公众号骗阅读的利器。所以,写文化,我是一定要拿出这哥们儿背书的,不然,我想不出这么大的题目有什么更具象的体现,尽管在他身上,体现的是日本汽车文化。
如果没有7岁时的《四驱兄弟》和17岁时的《头文字D》,我想Lancer哥对日本车的兴趣,也不能延伸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咱们的国产车,跟日本货的差距是越来越小了,但是汽车文化厚度的累积,速度还是太慢。就拿《头文字D》说事儿,作者有大把的素材可写,丰田AE86、本田NSX、S2000、马自达FC/FD,都不用国民超跑GK5出场,已经拼出了庞大的“演员阵容”。同样的剧本换到中国,会是一种什么景象?男主角开五菱上山来泔水,他爹顺手在杯架里放一杯豆浆,抽着烟说,别撒出来,也别忘了喝;男N角深度依赖手机,喜欢一手开车,一手刷抖音,多年下来,练就了单手开车的神之手。这样剧情,就算你能接受,怕也不能喜欢吧。
没有性能车、改装车,汽车文化很难找到上升阶梯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儿,说汽车文化,脑子里首先飘过的,是性能车、改装车这两个词。改装车是灰色地带,我们跳过不说,只聊性能车。为汽车文化找车型代表,还是《头文字D》里的各种存在了。NSX、S2000、R32、STI,一个个大名鼎鼎。写真挂在少年的墙上,威力不亚于松岛枫、苍井空。咱们自己的汽车工业也在腾飞,但为什么丝毫没有做国民性能车的苗头?原因出在哪里,是中国车企没有为国民做出接地气的性能车,培育不出文化;还是国民欣赏不了这类车,所以车企根本没有打算做?
鸡生蛋,蛋生鸡的纠结,真的很纠结。Lancer哥说了两点,我是很认同的。一、中国消费者对车的认识,基本停留在用的层面。玩车儿、赏车、品车,有经济积累的中年大叔没有兴趣,兴致勃勃的年轻人被高房价掏空了钱包。这种困局,或许要等我们看着《头文字D》长大的这一代混到多金阶层,才有解。二、中国车企还是没信心做性能车。受众群体小是一个因素,其次是品牌调性不够高。买性能车,除了要享受纯粹的驾驶乐趣,还要享受纯粹被众人羡慕的乐趣。咱们现在的车企——吉利、长安、奇瑞、比亚迪——哪一家做个二三十万的性能车,能让你坦坦荡荡,毫发无损的从老婆那里要来预算。也许等到领克这类走高端的品牌,蓬勃发展一大段时间,细分出性能车这类产品,才可能被消费者从意识层面接受。有了国民性能车的存在,就有了影视作品、书籍的灵感,或许就有了汽车文化的突破口。
汽车文化,要从娃娃抓起
汽车文化的培养,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还是看我们的邻国日本,Tomica、青岛社、京商,一票汽车模型品牌,不要说孩子了,就是我进到他们的店里,都想一屁股坐到地上,不给买绝对不起来。有了这样的培养,这些孩子对车和机械的审美,绝对不是我们这一代人比得了的。除了培养孩子,还要培养大人。VTEC、创驰蓝天这一类名词,不过是给自己牛逼的技术起了一个更牛逼的名字,但在消费者看来,能用这类词的车型,似乎已经和叱咤风云的RA168E F1发动机、和一举夺魁的787B勒芒赛车联系在一起了。就算是车企本身的Logo并不高端,但他们设计、生产的性能车,我也愿意为之买单。
关键
上面的文字,是我对汽车文化的片面认知。要讲清楚这类问题太难了,一大段内容不过是罗列的一些事实和推断罢了,看起来条理也不清晰。在结尾,我想给中国汽车文化发展找两个关键词。
一、经济:车企有钱、有闲造性能车,埋下草根汽车文化的种子;消费者能买得起性能车,把先前种下去的种子培育出来。
二、培(洗)养(脑):先洗孩子的脑——性能车不叫车,叫梦想;再洗大人的脑:你买的,是品牌赛车基因的浓缩,找寻的,是儿时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