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迷雾找规律 回顾国内典型的安全气囊官司

2012-03-15
新车评网

虽然我们说了不少分出胜负的气囊官司,其实还有更多演变成了闹剧:法庭外,消费者与厂家相互比手段、相互拆台。法庭上,消费者坚持质疑有问题,但厂家坚称没问题。后续发展又比“精力、毅力”,因此不少用户选择打退堂鼓,或者另辟蹊径采取“长久骚扰式”争取赔偿。

总结:法律仍是最可用的武器

不管是已判定胜负的,还是悬而未决的官司,都反映了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气囊的质量问题举证艰难。一旦发生气囊异常现象,几乎所有的案例都需要原告(用户)自己举证,但鉴定气囊是否有质量问题,目前只有两种来源:1、汽车厂家;2、统一指定的第三方检验机构。第三方机构基本属于临时指定(没有专门的三方机构),一来没有足够的权威性,二来专业性也有待提高。而如果由车厂提供证据的话,引发的是第二个问题。

2、产品说明书不等同于国家法规。举证难只是其一,没有法规可依才是最大症结。每部车上触发气囊的设计条件大同小异,但没有国家法规。于是,我们至今能找到的案例里,判定依据大多源自车厂的产品说明书,甚至是设计理论,如此一来,车厂要拿出“证据”就太容易了。

作为用户,该如何争取正当权益?首先自然还是与厂家友好协商,其次是走法律途径。打官司的话,除了行走正常的法律程序外,从前面的众多案例来看,还需要提前将所有事故相关的资料和前期鉴定存档(特别是当时车辆的速度、碰撞角度等记录一定要拿到有效证明,主要来自交警部门),因为这是目前最有效的证据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