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深圳北环离奇车祸:是车杀人,还是路杀人?
这两天深圳人都在议论一起离奇车祸,见:
这车祸确实挺离奇的吧。但在我看来,却一点也不离奇。因为,我在5年前已经预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
不是马后炮。深圳北环大道,大概在5年前做了一次大修整,路面从混凝土铺成柏油,最大变化是中央的隔离带,从原先大约1米高的水泥护栏,变成了一个花基和茂密的绿化带。
当时我就曾经对身边的人说过:这样的改动非常不合理、非常危险!因为北环大道是一条快速干道,畅通时的平均行车速度在80km/h左右。这样高的行车速度,对向车道之间只有一道马路牙高的绿化带做分隔,失控的车要翻越中央绿化带是轻而易举的事。更要命的是,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完全遮挡了对向车道的视线,也许设计者认为这样可以在晚间行车时避免远光灯骚扰,但它带来的后果就是,万一有车从对向车道冲过来,这边的车辆根本无法看见。
我预言的一幕,就在两天前发生了。幸好不是重型车辆,否则后果还更不堪设想!
有人会说,这是极小概率事件,不足以担忧。我可以告诉大家,这并不是极小概率!为什么我一看到北环大道的新改动就萌生“有车要翻过绿化带冲出来”的担忧?是我有被害妄想症?不是的,因为我本人就有过不止一次这样的经历——
大约15年前,我有一天开车行经广州广园路的广外路段。那个路段的隔离带和上述事故中深圳北环的很像,是这样的:
我当时行驶在从中间车道,车速约40km/h。突然听到后方发出“嗤”的一声,下意识瞄了一眼后视镜,眼见一台金杯面包车从中央绿色花带里飞出来,伴随一阵轻烟,迎头撞向跟在我后方的一台小轿车。那小轿车车速和我相当,并没有多快,我听到的“嗤”一声很可能是他急刹车的声音,但还是完全躲不开那碰撞。
我极为幸运,仅差2秒钟,被“飞来横祸”命中的是后车而不是我。但那一幕,我至今忘不了。在那以后,我形成了一个习惯:不会长期行驶最外侧车道,尤其如果该车道紧挨着绿化带,那会给我一种极强的不安全感。
还有一次,在上海的滴水湖环路参加一个试驾活动,有一个媒体开车过快失控了,直接越过中央绿化带冲到了对向车道才停下,幸好当时对向车道没有来车。那个路段的隔离带是这样的(来自百度地图街景):
显然,这样的绿化带根本阻止不了车辆跨越它。事后据说肇事者还因为破坏绿化要向环卫局交罚款。
用来点缀环境的绿化带取代了保护生命的隔离带和护栏,这算不算中国道路设计的奇葩?
其实,我在全国各地还见到了太多缺乏实际保护效用的隔离带设计。下面是我2013年发的一条微博:
我在微博里说的护栏是长成这样的:
这个护栏,虽然可以防止车辆越过对向,但如我微博里所说,它的设计很有问题——上方的护栏对小车无用,下方的马路牙更会让小型车辆失控甚至翻车。
视线也是一个普遍的大问题,国内有大多下图这样的高速公路——
好看?赏心悦目?阻挡远光灯?但是对向车道的能见度为零!
道路中央的护栏,怎么设计才算安全合理?我们看几张国外的图片(加拿大的)——
道路面积有限,就用简单不占地方的水泥护墙。
有足够空间就用绿化带,但保留了对向车道的能见度,而且总有一侧车道有护栏。
绿色点缀可以,但种树没有必要!而且一定要有一侧有护栏。
这是我第一次写文章正面指出国内道路的设计问题。但这个问题,其实我每天都在看,每看一次都想说。我甚至对身边一些朋友说过,哪天如果我不做车评,我希望投身到改善中国道路安全的工作中去。
在此之前,希望从事道路规划设计的人能看到我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