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体:为何你的驾驶感受跟车评人截然不同?(上篇)

2016-03-30
XCP冯晞帆

知乎体:为何有时驾驶感受会有跟车评人截然不同?(上篇)

相信很多人都遇过这种情况,就是有机会开到某款车,回家点开新车评网找首试或者车评来看,希望能将感受“对号入座”,却发现驾驶感觉跟车评人有着出入。 其实我也是个“过来人”,当年读大学时也是新车评的忠实读者,平时经常约上几个朋友,三五成群地去4S店假装顾客试车,同样时常遇到过上面所说的情况 ,对这个问题特别有感触。入行之后,我渐渐明白背后的所以然,造成感受差别的原因有很多,这篇文章先从客观因素分析。

知乎体:为何有时驾驶感受会有跟车评人截然不同?(上篇)

哪怕在编辑部中,对某款车偶尔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意见。不过请放心,车评人评判标准其实都很趋于统一,平时来了试驾车,我们很喜欢几人约在一块去试车,都能得出很统一的结论。我们之间出现出现不同意见,往往是因为开了“不同”的试驾车。比如我们去年借了台新锋范回来,底盘生硬加松散,简直就是连5万的水准都没到,跟阿棠的首试感受矛盾很大。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又借了台新锋范回来做深度车评,这台新锋范的滤震显然要正常很多。归结起来,第一次借到的是试装车,而且车况存在很大问题,第二次拿到量产车,一切归于正常。

试装车主要是媒体需要注意的问题,当然啦,现在也有部分厂家喜欢拿试装车来当盾牌。在试驾会上被提出任何问题,都拿试装车这个借口来挡。再有就是车批次的问题,这个在双离合车上比较明显。很多品牌对双离合的认知仍在孩童时代,都是边卖边去完善控制程序。结果就是后期款的换挡表现,跟前期款截然不同。大部分品牌的双离合是越改越顺,但情况也有相反,即越改越差。比如某些品牌发现自家双离合可能有隐患,于是将换挡速度调慢来减少离合片发热问题。

知乎体:为何有时驾驶感受会有跟车评人截然不同?(上篇)

如果是借朋友的车试开,或在外面租车体验,必须了解清楚里程数。开久后的车,最显著的问题是松散。在过烂路时,车厢中充斥各种杂音,底盘也因部件老化而无法保持原来的吸震动作,滤震感受也就没有多少参考意义。这个“松散”其实不难理解,出租车就是当中的典型,从几万块的爱丽舍,再到十几万的速腾,底盘几乎都是一个样子。朋友的车可以再详细说,私家车一般都会用得比较爱惜,我们可以从中参考一款车的装配水准,有的车过1万公里就有松散迹象,有的车过4万公里依然有扎实感,太快松散的车当然是不买为妙。

知乎体:为何有时驾驶感受会有跟车评人截然不同?(上篇)

除了车况以外,还得留意车款。同一个车型的不同配置版本,因轮胎、技术、车重等原因,操控和滤震表现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我去年先后试了雷克萨斯NX300h和NX200t F-Sport,NX300h的滤震相当生硬,简直跟丰田RAV4没什么两样。可是开NX200t F-Sport时,滤震竟然有了柔韧感。事后思考,原因很大可能出在NX200t F-Sport所用的自适应悬挂上。对于普通买家来说,轮胎造成的影响更为普遍,高配车往往用低扁平比轮胎,行驶时的路面杂讯可能比低配多,但转向头段却变得更直接。如果试驾车款和车评人不一样,所得的感受也就有所偏差。

前面所说的情况,我们都没法去改变,只能自己先行明确,在事后思考中排除影响。不过有些对感受造成偏差的因素,可以主动加以控制。最最重要的是胎压,别小看轮胎,汽车唯一一个能跟地面接触的东西,对驾乘感受影响非常大。胎压偏高会使滤震变得生硬,偏低会很舒服,但没有参考意义,因为实际用车胎压不会打得那么低,低胎压潜在爆胎风险。我们事前可以通过胎压计,或车上的胎压监测加以了解。其实如果试车经验比较丰富,很容易分辨高胎压造成硬,和悬挂本身硬的区别。吸震过程是先经轮胎形变削弱部分,然后再往悬挂传递,从轮胎压上冲击那一瞬间,可以从硬这种感受出现的时间,藉此判断出硬源于胎压还是悬挂。说得有点玄,但体验多了自然会明白。

知乎体:为何有时驾驶感受会有跟车评人截然不同?(上篇)

除了胎压以外,我们还得留意车内的模式选择。现在十几万的家用车的变速箱很多都提供运动挡,或者还有降低油门敏感度的节能模式,它们会对动力响应性有很大的影响。在高端车上,驾驶模式甚至会影响到底盘软硬,或者转向阻尼的轻重。比如说奥迪A8L,最舒适和最运动模式之间,简直会精神分裂出两台不同的车。我们平时文章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意味着所说的是普通模式。关于客观因素对驾驶感受的影响,我们先聊到这里,下期我们会从主观方面入手,告诉大家有时为何会得出跟车评人截然不同的感受。

0
推荐内容
#车评人语 48
#车评人语 102
#车评人语 19
#车评人语 37
#车评人语 39
#车评人语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