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主品牌想要造好双离合变速箱,很难?
在中国市场有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双离合变速箱面临着一种尴尬。为什么这么说呢?看了以下文字,你就明白了。
一方面,但凡采用了双离合的产品,都会宣传自己是如何先进高效;但又有一部分厂商,在明显地避开甚至远离双离合。消费者也呈现这样的两面性:一类消费者认可双离合的先进性,但又出现了一波“闻双离合色变”的买家,看到新车用了双离合都会视之为缺点,更回上一句:双离合,pass。
回想历史,双离合变速箱因何从一个先进的技术,变成了一种褒贬不一、备受争议的东西呢?很显然:成也大众,败也大众。
大众的DSG双离合变速箱推出第一代产品时,确实实现了非常顶尖的体验。换挡速度奇快,动力衔接极为畅顺,加速快、油耗低,有手动挡的直接,又有自动挡的方便,真是集各种优点于一身。
但随之而来的DSG在中国大规模的故障,加上央视曝光,使人们对大众双离合变速箱的信任跌到了谷底。
与此同时,多个自主品牌其实早早启动了双离合的研发战略,这个时间要先于大众双离合爆发信任危机的时间。所以当自主品牌双离合投产装车宣传推广时,正是消费者刚受大众DSG“伤害”的“痛期”,于是自主双离合一面世,就面临一个备受质疑的市场环境。
但那毕竟大众DSG只是一波舆论风潮,会过去。自主品牌双离合的真正问题,来自产品力本身。
大众的初代双离合面世时,做到了体验上完胜现有的自动变速箱。这是让所有人愿意接受和尝试DSG的关键门道。但自主品牌的双离合,不但没有达到大众DSG的体验,就连和现有的AT、CVT相比,也大多处在下风。
就是本人的试车经验来说,自大众的初代、二代双离合变速箱之后,直到今天我几乎没有再开到满意度超出当时大众的双离合新车。最初始时,双离合最明显的优势是换挡快。但如今各厂商的双离合(包括大众自己的最新一代产品),都越来越难见到那么快的换挡表现,有些双离合的换挡速度甚至比AT还要慢。换挡慢之余,还伴随着起步蠕行不自然、加速换挡顿挫、降挡反应慢、换挡逻辑差等不如AT的体验,所以想要让消费者通过体验爱上双离合,很难。
最近我试驾了荣威RX5和现代新途胜1.6T,这两款车很能说明双离合变速箱的一些问题。荣威RX5的双离合是通用最新一代的硬件,厂方说这套硬件在设计上充分汲取了大众的教训,硬件的可靠性会比大众好很多。举个例,它采用了硬件模块化的设计,任何组件出问题都可以单独更换,不需要像大众那样动不动就要换整台变速箱,这可以降低维修成本。
也许设计上心思很周到,但就体验来说,我认为通用这套双离合是不尽人意的:静止起步至开始蠕行时,转速和车速的对应非常不自然,有时转速会飙升,而车并没有随之往前走,因为此时离合器正处于一种类似半离合的状态。起步之后,一挡升二挡、二挡升三挡,无论油门大小,都会有轻微的顿挫感,就像一个手动挡不熟练的司机一样。这些不是软件问题,我认为是硬件性能的问题,和变速箱的结构设计有关(这种第一代的新动力系统,出现一些硬件性能的弱点并不是新鲜事。就像宝马的第一代四缸涡轮发动机,声音也是非常难听的)。
上汽方面表示,他们的工程团队非常努力地根据中国的路况、驾驶习惯,把这套变速箱“驯服”,让它在各种路况下懂得选择最合适的挡位,使行车更畅顺。正常驾驶时,荣威RX5的双离合确实也算得上畅顺,也能理解驾驶者的意图。但它就是基于硬件的特性,起步不够自然、升挡会有顿挫,变速降挡的反应也还是慢。所以要说体验,荣威RX5这台双离合虽然做到了自主双离合中不错的高度,但我依然给不出它高分,至少没有一台普普通通的6AT的体验来得好。
本以为这可以宣判双离合的“罪状”了,可同场对比的现代途胜让我刮目相看。同样是涡轮发动机配双离合,途胜总体开起来比荣威RX5得心应手很多,无论油门深浅如何变化,基本上不会有顿挫。仔细地感受,其实途胜的起步、挪车、升挡,也有荣威RX5那些顿挫或动力放空的小特性,但程度抑制得非常细微,到了几乎感知不到的地步。
我觉得,现代的工程师并没有因为这是双离合而接受它的缺点,他们用了AT的体验标准为参照,努力把一个双离合做到了AT的体验。考虑到这其实也是现代的第一代涡轮+双离合系统,所以表现还是很值得表扬的。这至少证明了,从机械工程(硬件+软件)角度,双离合是可以做出媲美AT的体验来。当然我不知道现代的动力系统可靠耐久性到底如何,这也是所有第一代产品我都会说的一句话。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自主品牌在双离合上集体性体验不佳,调校不好,匹配不好,不能怪双离合什么先天特性,要怪还是怪自己技不如人。那为什么自主品牌想要造好双离合变速箱这么难呢?请接着看:
究竟双离合变速箱有什么难,为什么大部分自主品牌都做不好呢?下面是我的几点分析。
一、起步控制难。
双离合在起步瞬间,要控制离合器接上动力,这是一个学问。接合得太快,容易顿挫,离合器磨损也大;接合得慢,离合器寿命会长一点,但车速跟不上转速,主观感觉车子动作会慢半拍,非常不自然,堵车跟车也会很痛苦。这是一个连大众都解决得不是很好的矛盾。
对于自动换挡的变速箱,要实现低速蠕行自然的反应,最理想的技术方案是使用液力变矩器。这是AT变速箱天然的优点,而很多新研发的CVT也引入了这一技术手段,实现了自然的起步反应。但双离合没法这么做,因为双离合变速箱的最大优点就是像手动变速箱一样简洁高效率,如果它加了液力变矩器,传动效率就会打回AT变速箱的水平,那也就没有双离合存在的意义了。
二、双离合天生换挡速度快,然并卵
换挡快可以说是双离合的先天优势。想当年大众DSG推出时,就是以换挡快、动力不间断作为主要卖点去宣传,并且瞬间得到全世界汽车媒体和热爱驾驶人士的认同。
双离合变速箱换挡速度快,是因为它的结构原理:当一组齿轮在换挡时,下一组齿轮已经接上挡位在候命,换挡仅仅是一个切换摩擦片的过程,而不是“松离合-换挡-接离合”的过程,换挡间隙时间就短得多。
然而,在自主品牌双离合的阵营里,换挡快从来没有被提及。原因是,目前几乎所有自主品牌的双离合换挡都不快,甚至比AT还要拖泥带水。为什么?
据我这些年和一些厂商工程师的交流得知,双离合变速箱换挡越快,内部组件的磨损压力就越大,耐久性就会降低。这是一个需要取舍的矛盾。就连大众最新版本的国产DSG变速箱,也明显调慢了换挡的动作(试试国产的高尔夫GTI和进口的高尔夫R就一目了然),原因极有可能就是以换挡速度,去妥协使用寿命。
三、换挡快和平顺还要发动机配合
双离合要实现飞快换挡,还需要一个要素配合:发动机的性能。每次换挡,发动机的转速都要在短时间内变化,换挡越快,转速也要瞬间变得越快。例如降挡的执行时间是0.5秒,降档后转速增加1000转,这就要求这台发动机可以在0.5秒内通过补油等方法把转速拉升1000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平顺的换挡。
这就要求发动机本身要有惯性小、运转轻快敏捷的特性。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很多性能车和超跑,以及一些性能优异的民用发动机,比如宝马。为什么宝马无论用多少AT,换挡都很顺,这就和它的发动机“配合程度高”有很大关系。
而我可以说,目前大部分自主品牌的发动机都不具备上述的特性。就算变速箱换挡快,发动机也跟不上。所以双离合变速箱换挡快这个优点,在自主车型上无法施展,也就几乎不见他们拿来宣传。
关于发动机配合,还要知道的是,扭矩输出越平坦、低扭表现越好的发动机,变速箱就越容易匹配。那些低扭差的、扭矩曲线在很窄区间内显著变化的,还有高转衰减明显的发动机,都会让变速箱很难匹配。在我试车的经验里,很多车动力不平顺,真不能只怪变速箱,发动机往往是罪魁祸首。当然这个道理并不仅限于双离合,也适用于所有的变速箱,所以这里不展开说(要展开又能另写一篇文章了)。
四、一切还需要经验
双离合变速箱之所以开起来不平顺、不得心应手,很大程度还是因为它要实现自动换挡。
但凡“自动”的东西都需要人工智能,拿变速箱自动换挡来说,它需要通过大量的路试积累数据,根据路况变化、驾驶人习惯,进行软件的编写,匹配出最优的换挡逻辑。行内把这叫做“路谱标定”。
这要求汽车企业有丰富的数据积累,造车经验长的厂商会更占优势。大众虽然在欧洲并不擅长自动挡,但在中国推出的朗逸、POLO的6AT,却调校得非常平顺,换挡逻辑很聪明到位,很大程度就因为大众对中国的“路谱”做得非常深入到位。
而自主品牌,本身自动变速箱就是一大空白,缺人才也缺数据。来到双离合阶段,“路谱”标定依然得从头做起,实际上和别人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甚至有些厂商自己根本不做什么标定,供应商给什么就用什么,也就无从追求什么体验感了。
五,关于可靠性,路遥知马力
最后我要说说可靠性。大众DSG树立了一个双离合变速箱的反面教材——过于追求体验,忽略了可靠性,最终栽了跟头。
现阶段除了大众等个别厂商,大部分双离合动力系统都处于生命周期第一代的阶段。这个阶段,没有任何可靠性数据可以参考,只能靠厂商自己在设计理念上多做考量。有些厂商也许会说,我的双离合反应慢点,都是为了提高可靠性。这也许成立。问题是消费者可以选择到体验不差、而可靠性又更有保障的AT或者CVT变速箱。
所以说实话,我认为现阶段双离合的卖点就应该是体验(包括性能数据,和主观感受)。如果体验不能压倒AT,那也就没有双离合的立足理由——或者说那些理由都只是厂家自己的KPI,而无关于用户体验。
以上就是我对双离合变速箱在中国现状的思考分析。思考的根基主要是我的试车体验,也许一些专业用语不是很专业严谨,业内人士还请包涵。我只是希望用一般用户看得懂的方式,帮大家理解技术。
双离合的未来会怎样?说实话这是企业去考虑的问题,消费者关注的是性能、体验和可靠性的综合结果。我想提醒厂商,无论你们的战略是什么,还是要对消费者的实际体验把好关,一台让人总摇头叹气、甚至咬牙切齿的双离合变速箱,就算效率再高数据再牛,也会被认为是“辣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