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吉利,世界的“接盘侠”

2020-08-14
车谈会

出品 | 破浪图文组

文 | 章丽娟

编辑 | 袁桂远

力帆这艘险船实在不是一个95后可以稳住的,最终,它还是走向了申请破产这条不归路。目前法院还未受理,如果受理力帆重整申请,那么力帆就将会退市。

“力帆不行了”,在汽车行业中,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谁都心中明了的事情。在压力之下,各种传言也冒了出来。而吉利又一次被卷入舆论的风口。

相关报道有头有尾,“吉利汽车收购力帆股份已成定局,届时力帆股份将仅保留摩托车板块,其余部分包括上市公司壳资源、生产资质、金融牌照等均由吉利汽车接盘。”

然而,吉利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对此事不知情。”

事实上,这已经是吉利第二次否认相关传言。今年6月底,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曾明确表示否认:“没有此事”。甚至连力帆当时也表示,没有与任何第三方洽谈收购或注资事宜,同时未达成任何意向。

一边是媒体的言辞凿凿,一边是吉利的躲躲闪闪,看的局外人真是着急。在商言商,吉利是否有心收购力帆?而力帆又能给吉利带来什么呢?

力帆已然气数已尽,恨嫁也在情理之中,但对于吉利来说,只剩下过剩产能的力帆几乎就是一具空壳,并购的意义并不大。其次,车市寒冬遇上疫情,大多数企业的资金流空前紧张,当前保命发展自身也是紧要之事。

还有就是吉利自身品牌数量太多,除了拥有远景、帝豪、缤系、博系的吉利汽车,吉利控股集团旗下还有领克汽车、几何汽车、沃尔沃汽车、Polestar、宝腾汽车、路特斯汽车、伦敦电动汽车、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枫叶汽车、太力飞行汽车、曹操专车等众多品牌,都可以直接看齐大众集团了。

多不代表优,其内耗风险也正在累积,轻则蚕食车企利润,重则会拖垮车企。要不要收购力帆,李书福不得不慎重。

当然,上面提到的顾虑不是不可以克服的,但是对于商人来说,长远的利益才是最大的考量。

对吉利来说,此次也不失为一个好机会。如果此番能成功出手,吉利汽车将获得力帆股份在重庆当地的鸳鸯地块,此块地目前价值100亿。此外,力帆股份上市公司身份可以为吉利汽车在A股市场融到更多资金。

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确认,对于在成都设有工厂的吉利来说,相邻的重庆的地块价值究竟有多大?正在谋划重回A股的吉利,有没有必要借道力帆?都是未知数。

但是并购这样的事也不可能空穴来风,但是这股风为啥就对准了吉利,相信,你不可能不好奇。

其实,你也不能怪罪吃瓜群众干嘛盯紧了吉利。毕竟,在收购接盘这件事上,吉利可是元老级别的人物。作为中国最喜欢买买买的车企,吉利一直活在行业中的大小收购案的传闻中,而且国内外通吃,所以很多活不下去的企业总会率先给吉利汽车暗送秋波,吉利也始终在各项收购风波中左右逢源。

会花钱是特色,花的值才是本事,最值的一次就是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正是因为收购了沃尔沃,才有了今天的吉利。

沃尔沃汽车作为瑞典著名豪华汽车品牌,其知名度在全球市场上不言而喻;而吉利汽车相对于沃尔沃来说,发展时间短,品牌知名度积淀不足,只在中国市场上稍有知名度,在全球汽车市场中略显不足。他们的形象对比大概就是大象与蛇一般,但是李书福做到了。

就在十年前,吉利集团采用现金对价的方式完成对沃尔沃的并购。在并购完成后,吉利与沃尔沃组成了新的董事会。吉利作为第一大控股股东,获得了沃尔沃汽车生产的核心技术、管理研发团队、品牌商誉以及全球市场。

在并购沃尔沃后,不论是吉利汽车在国外市场的销售量,还是沃尔沃汽车在国内的销售量都出现了显著增长。在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汽车每辆平均售价提高近1万元后,自从收购完成后,吉利汽车利汽车的高档车型生产线得到了有力的补充,在全球市场上也增强了竞争力,品牌溢价作用显著。

除了钱,还有民族自豪感。2014年的时候,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吉利控股时就说了,“吉利汽车不仅是让国人骄傲的民族品牌,更了不起的是,吉利走向了世界,还收购了全球知名汽车公司。吉利汽车的发展史,就是中国经济不断升级的缩影”。其评价之高不仅让其他民族企业酸了一把。

些许是尝到了这种并购协同效应的甜头,这也一定程度上助推吉利坐实了“接盘侠”这个称号。

2013年2月,吉利控股以1104万英镑收购英国百年企业——锰铜控股的核心资产与业务,并将其改名为伦敦出租车公司,完全拥有伦敦经典出租车及其附属资产。

2017年6月,吉利集团与马来西亚DRB-HICOM集团(以下简称“DRB”)签署最终协议,收购DRB旗下宝腾汽车49.9%的股份以及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

还好,事实证明,一系列海外并购完成后,吉利和这些品牌在新的发展阶段整合各自优势,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相互助力,实现了双赢。我觉得,这样的双赢离不开李书福将吉利和这些品牌相对独立,协同发展的理念。

2010年吉利刚刚收购沃尔沃时,他就再三强调,“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

其后,这种理念在吉利的并购之路上延续。在李书福看来,路特斯是路特斯,宝腾是宝腾,还有Polestar电动车,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伦敦电动汽车,每个品牌各自拥有产品定位和用户群体,各自参与市场竞争,努力争取更多市场份额。但在一些基础技术研究、基础架构开发等方面,吉利大家庭的汽车品牌又尽量寻求协同,最大限度共享集团资源,降低各自成本,谋取最大的利益。

既然已经封“侠”,那必定是有所建树的。

就吉利本身来说,不得不赞叹它收购车企的眼光。如果说沃尔沃让吉利真正发展起来。那么当年花了大价钱买来的戴姆勒的股份,让吉利汽车名声响遍全球。而收购“莲花汽车”,让吉利迈向了全世界。

除了向海外伸出收购的援手,对国内企业也依然“善良”。在今年四月,吉利控股集团发布消息称,正式与湖南省人民政府、长沙市人民政府在长沙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托管了湖猎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工厂。

此举一方面在困难中救济,赚得了企业名声,另一方面吉利也有望继续在湖南扩大汽车势力范围,在未来的中西部市场取得更多的市场地位和份额。同时直接拥有了工厂,也为吉利的新能源转型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吉利的最近一次”行侠仗义“,就是收购了连续亏损21年的德系车smart。根据最新的消息显示,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与吉利控股联合组建的smart全球合资公司已经组建全球管理团队,而该管理团队就位,吉利正式迈上拯救smart之路。

需要多提一嘴的是,smart汽车在全球都不是很受待见,因为它主打的是小型汽车,与目前中国老年代步车一样。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人们喜爱的都是空间大、外观豪华的车型,而smart与中国人的审美恰恰相反。

吉利这一次收购smart车型,不出意外会受到亏损的连累,但布局smart车型这个细分市场却可以更好地帮助吉利打开世界汽车的大门。两者之间利弊到底谁重谁轻,也许只能过几年才能分辨的清。

毕竟,吉利的发展选择的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它可能是捷径,也可能是歧途。也许只是有得有失。时间会证明一切。作为旁观者,也许静待结果就好。

欲戴“侠”冠,必承其重。

没错,吉利有着优良的收购传统,而且目前来看,其有能力把各个收过来的企业玩转,而且通过浙商互惠共赢的思维,把各家、各个品牌都照顾得到,这也是为什么每家摇摇欲坠的车企都想“以身相许”。

但是,俗话说得好,救急不救穷。不得不提醒一下,国内还有那么多行将就木的车企,而吉利不是救济站,在今年车市整体低迷的状况下,吉利自身也在自救。

在各种收购、海外扩张的面前,相信吉利已经感受到了资金的压力。盘子越大责任越高,虽然吉利已经成为一家实力无法小觑的全球企业,但是也要量力而行。

接盘侠,原是一个贬义词,但对于吉利而言,显然是个褒义词。它的内生发展,走向世界,每一步都与接盘有关。真的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的吉利,世界的接盘侠”。

当下的世界处在巨大的撕裂中,市场也剧烈动荡,如何确保现有的盘和未来接到的盘,都是好盘,都是恰当的盘,就要考验吉利顶层设计的智慧了。

如走错一步,就风险倍增。接盘,是个高精尖的技术活。

*本文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END-

推荐阅读

01  吉利崛起启示录:收购后,我成了“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成为巨人

02  吉利沃尔沃Pro版:一个被熨斗烫平的故事

——新十年的起点,故事还在继续

0
推荐内容
#集结号 0
#集结号 0
#集结号 0
#集结号 0
#集结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