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购到合并,沃尔沃还能给吉利带来什么?

2020-02-20
小新说车

2020年的初春,举国上下笼罩在疫情的阴霾下,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低调地发布了一则内幕消息,称公司管理层正在与沃尔沃汽车的管理层进行初步探讨,通过两家公司的业务合并进行重组的可能性。金融市场对此反应敏锐,吉利汽车在2月11日开市之后,股价马上飙升10.95%。

吉利不是收购了沃尔沃了吗?为什么又要进行合并?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吉利与沃尔沃的十年锡婚。

十年锡婚,走出一条技术融合之路

●2009年12月24日,福特汽车和吉利控股集团就出售沃尔沃汽车达成初步协议。

●2010年3月28日,吉利集团在瑞典哥德堡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的相关资产,正式完成对沃尔沃汽车的收购。

●2012年3月,吉利与沃尔沃汽车签署技术转让协议,将联合开发绿色环保系列发动机和环保型的小型车平台,以及电动车、插入式混合动力车等新能源汽车总成系统技术;

●2013年3月,吉利在瑞典哥德堡投资建立欧洲研发中心(CEVT),与沃尔沃联合开发中级车基础模块新架构——CMA架构。

●2017年8月,吉利与沃尔沃成立领克汽车合资公司和吉利-沃尔沃合资公司。双方将通过相互授权,实现整车架构技术、高效清洁动力总成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共享与零部件联合采购。

●2019年10月,吉利与沃尔沃汽车探讨合并旗下发动机业务可能性,研发、生产领先的动力总成及混合动力系统。

十年,一步一个脚印。如果说要用一个关键词串联、总结吉利与沃尔沃这十年的合作,最合适的莫过于——技术融合。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在汽车工业起步较晚的中国,自主品牌要掌握核心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谈何容易?吉利选择收购沃尔沃,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技术成长路径,十年发展实绩,也印证了这条路的正确。

技术吉利,向全球化创新型科技企业转型

尤记得收购沃尔沃时,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这样说:“全球三大名车之一的沃尔沃,不是有钱就能买得来的,福特选择新的东家有他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标准。” 现在看来,这短短的一句话其实已经将吉利的实力与雄心表露无遗。

回顾十年技术融合之路,吉利并未扮演着“被动者”的角色,被沃尔沃一路“牵着走”。主动出击、大胆突破、快速成长,才是“狂人”李书福的一贯风格。吉利近十年在技术研发领域累计投入近1000亿元人民币,设立杭州、宁波、哥德堡、考文垂、法兰克福全球五大工程研发中心,上海、哥德堡、巴塞罗那、加利福尼亚、英国五大造型设计中心,全球研发设计人员超过2万人,一个强而有力的全球化研发体系业已成型。截至2018年,吉利汽车研究总院共掌握了6800多项专利,包括智能网联方面的100多件知识产权,涵盖自动驾驶、AI语音识别等。

当然,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吉利与沃尔沃联合开发的CMA架构。模块化平台和架构拥有高度灵活性和扩展性,可以更好地集中利用有限资源,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缩短新车研发周期,是当今一流车企都在采用的造车方式。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大众MQB、丰田TNGA等,而CMA架构则能与二者并驾齐驱,甚至更胜一筹。

CMA架构可以覆盖到A级到B级的不同车型开发需求,更重要的是,在安全、可靠、品质三个方面代表了全球标准的新高度。细心留意可以发现,CMA架构下车型在C-NCAP、E-NCAP、IIHS等国际严苛测试中多次荣获五星评价,部分安全数据甚至超出行业最高标准。毕竟,有以安全著称的沃尔沃的技术支持和经验铺路,CMA架构在汽车主被动安全系统方面自然更具优势。

除了CMA架构,吉利还拥有自主研发的BMA架构,应用于旗下豪华车型的SPA架构,以及全新纯电动车专属的PMA架构。四大模块化架构覆盖A0-E级车型,传统燃油到混动与纯电等新能源动力系统。2019年,诞生于BMA、CMA模块化平台的车型已经占据吉利汽车和领克产品总量的21.5%。

架构之外,吉利与沃尔沃技术融合的另一大成果——智擎动力也值得一聊。汽车发动机核心技术的缺失,一直是自主品牌的痛点所在。而荣获“沃德十佳发动机”的沃尔沃Drive-E动力总成,则成为了吉利的破局之机。通过引进、吸收沃尔沃领先的动力总成技术,吉利新一代智擎动力体系顺势而生,包括适用传统燃油车型的智擎T动,以及智擎混动、智擎电动、智擎醇动、智擎氢动等新能源动力技术。

其中,吉利智擎T动拥有全球最省油的1.0TD发动机,动力性、NVH、可靠性、经济性全面领先的1.5TD发动机,源自“全球十佳发动机”DNA的2.0TD发动机,以及传动效率高达97%的7DCT双离合变速箱。而智擎混动系统中,吉利48V轻混MHEV技术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PHEV也被认为是“最安全、最聪明、最省油、最省心”的插电混动。目前,智擎动力体系已经覆盖了吉利旗下轿车、SUV、MPV全品类,凭借领先对手的技术和性能优势,成为吉利向全球汽车价值链中高端进击的基石。

可以说,收购沃尔沃的这十年,从技术体系力,到汽车核心技术领域的领先性,吉利的成长都是有目共睹的。在这个过程中,吉利也充分尝到了科技创新、技术立标所带来的发展“甜头”。甩掉了技术低端、产品廉价的“帽子”,吉利品牌形象与产品价值双双提升。2019年,在车市不振的大环境下吉利仍取得136.1万辆的销量成绩,市占率稳健增长,连续3年蝉联中国品牌汽车销量冠军。一路领跑的吉利正在逐渐与其他自主品牌拉开距离,以中国汽车第一品牌的姿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这更加坚定了吉利科技创新、向上而行的发展决心。2019年4月,吉利宣布将以2022年杭州亚运会为契机,正式启动全方位品牌升级行动,加速向核心技术领先、全球化布局发展、以用户为核心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转型。这是身处汽车产业“新四化”革命浪潮中的必然选择。今后,吉利将在新能源、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移动出行等领域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速从汽车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商的身份转化。

重组合并,成为吉利加速转型的催化剂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吉利和沃尔沃为什么又要进行合并?答案其实很明显。收购沃尔沃的十年,吉利从一众本土汽车品牌中脱颖而出,实现了从平平无奇到中国汽车自主一哥、销量冠军的华丽蜕变。但相较于全球化创新型科技企业这个长期的、庞大的发展目标,只能算是初初起步,走了十之二三而已。前路道阻且长,与十年磨合相处融洽的沃尔沃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强强联手合力前行,无疑是吉利最好的选择。

最直观的,是双方合并后在技术研发上的深度融合。李书福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预言,未来只有2-3家汽车企业可以活下来。在全球科技变革、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背景下,汽车产业“技术战”比拼得不仅是广度、深度,还有速度。针对吉利与沃尔沃的合并,外界普遍表示乐观,认为两家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提升,将使得双方在新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上更加高效有力,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等一系列挑战,占据技术高地。

其次,是规模效应带来的发展优势。根据2019年吉利和沃尔沃的财报显示,两家企业在销量、市占率、利润率等方面均呈现向上态势。如果双方成功合并,将形成一个销量规模超过200万辆的行业新巨头。在“马太效应”凸显的汽车产业中,规模经济意味着更低的平均成本,更高的抗风险能力。强者愈强,吉利和沃尔沃合并后的新集团,在全球化科技创新的征程上将走得更稳。

此外,还有资本的力量。从收购沃尔沃开始,吉利就一直走在“买买买”的路上。目前已经通过投资和收购等资本手段拥有了路斯特、宝腾、Smart、英国伦敦出租车公司、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等多个品牌,而且还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最大股东。在向全球化创新型科技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吉利在云计算、大数据、5G、边缘计算、车载芯片、操作系统、激光通讯、低轨卫星等前沿技术领域势必还将持续加大投入。

而吉利与沃尔沃合并后将通过香港和斯德哥尔摩对接国际资本市场,有望为吉利扩充全球技术版图提供更强大的资金支持。

行文至此不难发现,无论十年前还是十年后,无论是当初的“收购”还是如今的“合并”,“1+1大于2”的合作成效是实实在在的,吉利的收获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其中不乏沃尔沃的鼎力支持,但更多的还是吉利自身的坚持和努力。目前,吉利与沃尔沃的重组事宜仍在探讨中,结果尚未可知。但我们在心中仍抱持着祝福和期待,一个更大更好更强的吉利,将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0
推荐内容
#集结号 0
#集结号 0
#集结号 0
#集结号 0
#集结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