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算术不是体育老师教的都知道BEV官方续航有多扯淡 |站着说话

2023-11-10
DearAuto

“电池容量66kWh,百公里耗电13.2kWh,CLTC工况续航580公里”——不知道厂家在对外公布这样一组数据时会不会有一丝尴尬,反正青主看了挺尴尬的。

"

这是一道简单的小学算术题—— 66kWh除以13.2kWh/100km等于500km,怎么就变成了580公里了呢?

"

难道,算术到了成人世界也变得世故了起来?

有人可能会说CLTC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工况,但是,13.2kWh/100km的能耗,对于一台整备质量2吨的SUV来说何尝又不理想呢?放在一起公布的“官方百公里能耗”和“官方纯电续航”,当然应该是基于同一种工况的。

事实上,如果百公里电耗真的是13.2kWh,那么66kWh的电池容量连500公里续航也达不到,因为锂电池不允许你把电从100%用到0!

为确保电池工作在安全区域,锂电池的SOC(即荷电状态)要留出足够的缓冲区间,BEV(纯电动车)动力电池的SOC可用范围不同品牌设置得略有不同,下限一般在15%~20%之间,比如早期的日产聆风下限报警SOC值是16.25%。

电池SOC上限缓冲区间很小,主要是保证不过充,快充可充到80%,慢充可达95%以上;电池SOC下限缓冲区间通常在15%~30%;掐头去尾后锂电池真正能用的范围一般不到额定容量的80%。

因为有内燃机可以提供动力,所以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一般比BEV的SOC下限设得更高,如比亚迪宋PLUS DM-i,当电量低于25%的时候就会退出EV模式,可以判断其SOC下限大约为25%;2018款宝马530Le,电池容量是13kWh,实测过一次,满电状态纯电行驶了63公里后发动机强行启动,此时表显百公里平均能耗为14.1kWh,据此可以算出电池SOC下限略高于30%。

就算厂家的电池策略很激进,SOC下限设到了10%,那么66度的电池包允许使用的最大电量也不过只有66×0.9=59.4度,百公里13.2度的平均能耗,理论上纯电续航最多也只有450公里,只有官方580公里的77.6%。

几年前,在一次新车上市活动现场,

青主就注意到厂家自己公布的

电池容量(59.4度)、百公里能耗(12.9kWh)

以及续航里程(510公里)

这三个数据不能吻合,

并提出了质疑。

厂家的解释东拉西扯,

没有任何说服力,

最后气急败坏地说

“不信我们实际跑跑看”。

我不否认这台车也许真的可以跑满510公里,就像官方纯电续航只有61公里的宝马530Le,我实际也开出过63公里,但这和官方续航数据有没有注水无关。

百公里12.9kWh的平均能耗,跑510公里需要消耗65.79kWh的电,可是你的电池包最多只有59.4kWh!我相信不会有厂家把自家的能耗往高了说,更不会把电池容量往小了说,那么只能是续航注水了。

官方续航注水并非个别现象,而是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于整个电动车行业。

我随机抽了25款BEV——每个品牌只挑一款,做了个简单的统计(如下表)。

表中的电池容量、百公里电耗、官方续航都是厂家官方数据,以电池容量除以百公里电耗得到的即为理论最大续航,再除以官方续航,就是表中的所谓“续航达成率”。

25款车中,续航达成率超过100%的只有1款——丰田bZ4X。也就是说,按这个简单的评估,25款车中24款的官方续航都不同程度注水了。

可能有人会说,其中15款也就是60%的车型续航达成率都超过了90%,25款车的平均值也达到了90.8%,看来即使有点水分也不算很严重嘛。

但是,必须再次强调,如果考虑到SOC下限,假设为15%,那么这些“续航达成率”都要再乘以0.85。如此一来这25款车中就有21款“续航达成率”不到80%,最低的只有71.6%(宝骏悦也);大名鼎鼎的特斯拉Model Y倒数第二,只有72.25%;25款车的中位数只有76.8%,水分大得很!

续航是BEV的一个关键指标,要提高续航只有两个途径——堆更多的电池以及提高整车能效。由于BEV的整车能效提升空间非常有限,所以堆电池成了增加续航的主要手段,可是这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于是,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就体现出来了。

首先是发明了一个所谓的“CLTC测试循环”,以前大家都抱怨NEDC工况水——NEDC工况下的能效要转换为比较接近真实情况的WLTC工况,基本要打个85折——结果CLTC测试循环更水!

CLTC能效转化为WLTC大约要打8折,比如岚图梦想家,WLTC工况纯电续航是184公里,CLTC工况就变成了236公里!

CLTC测试循环车速明显低于NEDC循环,结果对BEV更加有利,所以BEV都喜欢用CLTC工况,但这个结果也更加偏离实际情况。

什么都不用做,改个工况,续航就多出来2成多,就问你这算不算重大原始创新?

但这显然还不够,于是直接在续航数据上注水,虽然用小学算术算一下就会穿帮,可是毕竟有几个人真的会去算呢?而且,即使有好事者算了,锂电池这事儿能这么简单么?什么测试循环、什么放电倍率、什么SOC状态,解释权始终在我!

所以每每看到用户抱怨续航缩水,控诉“官方号称500公里续航实际只能跑300来公里”,我就觉得可笑——这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本来就是这样设定的!CLTC工况续航500公里,转化为WLTC工况,先打个8折剩400公里,再按上表的中位数水平打个7.68折,剩下307公里——你看,没错啊!?

只是恕在下愚钝,明明有更加接近真实情况的WLTC工况,为什么国内的BEV非得另外标注一个CLTC工况的能效/续航呢?这算是官方共同参与续航注水么?

一个实际续航只有三四百公里的车,官方续航却堂而皇之地标着五六百公里,这算是误导用户还是消费欺诈?

在美国EPA最新一版《燃油经济性指南》上,63度电的日产艾睿雅,最大续航是216英里,约348公里;可是在中国,65度电的艾睿雅CLTC官方续航是501公里!

如果说美国EPA工况的能效和续航数据对消费者是一种有用的参考,那么说实话,具有高度中国特色的CLTC官方纯电续航数据,除了让厂家和部分领导自我感觉良好外,对消费者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earAuto立场。)

————  END  ————

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李国勇律师

0
推荐内容
#集结号 0
#集结号 0
#集结号 0
#集结号 0
#集结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