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998打成899, 市场赢家几乎一个不剩

2023-10-26
车厘子

撰文 / 龙诗慧

编辑 / 兰雨

还记得上高中那会,数学成绩不好时常被老师督促:要多做题,培养数感,哪怕一天不练,解题思路也会生锈。没想到,这种拼命奔跑,以求不落后于人的焦虑感,竟也能套用在对2023年车市观察上。上周病中归来,车圈新闻一滑便走,竟不知“899”为何物,差点错过箭在弦上的新一轮“价格战”。

的确,长安启源A05,70公里续航版本8.99万起步价来得震撼,“油电同价新选择”——这司马昭之心,可谓路人皆知了。不过比亚迪也不是吃素的,在长安启源A05刚开完发布会,官方就亮出了秦PLUS 2000元抵7000元的限时优惠政策,正面回应,毫不含糊。

在今年3月前,谁能想到插混家轿能下放到9.98万元?谁又能想到,只是8个月过去,在发动机马力相同情况下,纯电续航、电动机总功率、轴距、配置屏幕都稍优胜一点点,新车报出了比比亚迪便宜一万的价格?可见启源态度摆得很正,没有拿着“长安亲儿子”的名头说事,反而多少新势力自居,这1万为得是弥补品牌势能、渠道销量上的差异。现在压力传导到了动力、配置等整体都要高的银河L6上,纵使有银河L7大卖的光环在前,11.58元的起步价,会不会高了些呢?

“计划跟不上变化”的矛盾,又何止在10万级别市场?20-30万区间的何尝不更猛烈?上周,别克E5通过新车型,将起步价主动降低3.9万元到16.99万元。这已经是一周内继极氪、WEY蓝山、大众ID.等第四家车企,通过新车型、限时优惠,或变相优惠,进一步拉低价格。

“ 5月6日提的蓝山,当时提车无任何优惠,并且厂家提供了所谓的保价协议,承诺截止到2023年12月31日,不会官降。然而,提车不到半年,现在到处经销商都有2~3万元的优惠。”

尽管WEY魏牌官方没对蓝山“官降”,但渠道4S店提供保险补贴、终身免费保养和大额油卡等“变相降价”,引发老车主不满,魏牌在网络里正担“背刺”骂名。上周是魏牌的“多事之秋”,在MPV高山上市前5天,总经理换人,赶着这点变相降价,甘愿抢新车风头,赔上品牌美誉度也抵不过“割肉生存”,可见蓝山从单月5000多辆滑落到2000多,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信号。下定决心打价格战的车企,关上门来,重新审视市场大局,舍弃利润再向销量端博弈,是有多么的无奈。

2023年还有2个多月就结束了,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说,今年楼市降温对车市形成一定的利好,中国车市2023年的“金九银十”行情完全能够实现。之前多个数据也表明,8、9月的市场产销两旺,1-9月产销量同比增5.6%和6.7%,Q4大概率会持续推进势头。

这是车市的转折点?还是“旺丁不旺财”的现实写照?身为行业中人,只知道从下半年开始,真应验了王传福那句话:“车企在未来3-5年如果没冲上去,就没机会了”:

要么是此起彼伏的新车“卷着上市”,间或上市半年的新车变成“老车”,然后隔三差五“官降”或变相降价,所以像别克E5、极氪001,必然要选节点降价怒刷存在感;要么就是水深火热,新品牌成长速度让人惊叹,长安启源成立三年才推向市场,但4个月内已连发2款新车;当然,“旧时代”的溃败节奏快得窒息,现在再看“三菱退出中国”、“威马破产”,可能连“眼看它楼塌了”的感叹都懒得发,默默地按退出键,思绪随即被其他新闻分流。

那个合资品牌主导的燃油车时代,我们肯定回不去了;但2023年初,特斯拉与比亚迪降价的节点,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不过正是两个拥有新能源话语权的车企躬身入局,才有价格战“止不住”的今天。可以说,当下30万以下的车型,无论新势力、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都变成了全员掀桌、屠夫有理的狠角色了;而现在的特斯拉和比亚迪,反倒是“红海战役”最淡定的两位。

以往,带着长假的“银十”,在国内车市中的地位,更多是承担卖车、年度改款新车上新,为11月广州车展总结和冲击全年销量的角色。但今年的战况不太一样,全新车型一辆接着一辆,10月12日上市的智己LS6,已不算新人了,极越01、昊铂HT很快会来,小鹏G6和新款岚图Free都在艰难产能爬升中,大家很明白对手很强劲,能在问界M7和Model Y冲出一条血路的窗口期,不会一直都在。

按传统划分标准,这些中型和中大型对手不可能混为一谈,不过20-30万对应的定价体系,实际上早已崩塌。除了尺寸、座位布局之外,今天已很难向消费者解析清楚,30万以上的新能源车,比只卖20万出头好在哪里,因为从前30万新能源车花在高级感的营造,如今已被20-30万的后来者发扬光大。后来者热衷“田忌赛马”式的错位逆袭,只要市场受乐,权衡好毛利率,又有何不可呢?

是啊,除非淘汰一批弱势品牌,否则价格战会无休无止,价格体系更加分崩离析,大家都别想好好赚钱;但只有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住份额,保住规模效应,先耗死对方,才能活下去,才能活到“赢家通吃”的2025年。

魏建军说“现在市场谁都很难受,但谁也死不了”。也许,我们正身处这样的“拉锯期”,不仅吆喝未必赚钱车企痛苦,被要求降价的供应链痛苦,营销好像打到棉花上的渠道痛苦,就连等等党也痛苦,好几个身边朋友问,11月的广州车展是最好入手时机吗?我不敢轻易下结论。

写在最后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如今车市刀刀刺红的“红海战役”,丝毫看不到停下来的节奏,也没人敢慢下来。不过有一点确认的,当埃安、理想甚至问界(华为系)长成如比亚迪、特斯拉一样的巨头,外围的玩家会汰弱留强一批,但明年“卷”的程度,所牵涉的细分市场广度,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9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达到33.9%,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批发渗透率更高达49.9%。消息一出,果不其然很多人又唱衰老牌合资车企;以我看,“新能源弱者”并非特定词,上汽大众ID.、上汽通用别克E5甚至宝马iX3,把价格降下来,销量规模能稳定在几大千到一万辆间,证明市场能接纳传统车企造新能源车,打响价格战,也证明他们正视,并解决前几年转型慢留下的苦果。

相反,这场“红海价格战”对30万以上市场的触动,还是浅层的;除了功能性极强的理想L9,高举高大的蔚来,后面入局的中国高端新能源品牌的新车,无一例外都扎堆“往下打”30万内市场;大家很明白只要保住规模化的生存,才能真正站得稳。什么时候自主高端新能源品牌的车型,去敢于去抢夺40万市场以上,属于BBA的75%市场份额,这场“价格战”才叫打出质量和深度。

-END-

0
推荐内容
#集结号 0
#集结号 0
#集结号 0
#集结号 0
#集结号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