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造车的华为拟成立汽车新公司
□信息时报记者 罗晓彤
不造车的华为,在汽车行业又有新动作。近日,华为车BU业务走向独立运营、将拟成立一家与汽车相关联的新公司并邀多家战略合作车企投资新公司的消息,在业界引发热议,而相关车企的股价也有了不同程度的上涨。业内人士表示,华为合作生态有望提升产品力,产业链相关公司则有望依托生态优势,受益国内智能汽车发展红利,形成先发卡位。
华为新公司向多家车企抛橄榄枝
11月26日,华为在其官网发布已于25日与长安汽车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的消息。据披露,华为拟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及增量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华为拟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至新公司,长安汽车及关联方有意投资该公司,并与华为共同支持该公司的未来发展。同时,新公司会对现有战略合作伙伴车企及有战略价值的车企等投资者开放股权,成为股权多元化的公司。
就目前来看,华为新公司已向多家车企抛出橄榄枝,其中多是与其有战略合作关系的车企。记者注意到,在11月28日举行的智界S7及华为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表示,“华为车BU业务走向独立运营,华为已向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发出股权开放邀请,欢迎中国更有实力的车企,包括像一汽集团等来参与共同打造极致领先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产品。”
受此消息影响,多家相关联车企的股价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长安汽车11月27日“一”字涨停,报收19.56元,总市值接近2000亿元。11月28日,一汽解放、一汽富维双双涨停,北汽蓝谷逼近涨停,江淮汽车、赛力斯等也跟涨。
华为成立与汽车相关的新公司并接连向多家车企抛出橄榄枝,究竟有什么考虑?据了解,华为新公司将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及部件产业领导者,是服务于汽车产业的开放平台。“成立新公司并邀请多家车企投资的目的在于分担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成本,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告诉信息时报记者,华为新公司的发展点可能包括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以及市场份额的提升,但考虑到当前汽车行业的竞争激烈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华为新公司面临的风险也不可忽视。而且海外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让原本财大气粗的华为不得不寻找资金方共同推进相关项目。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成立新公司并邀请多家车企投资,可以看出华为对汽车行业的重视程度。华为新公司可能致力于研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车载娱乐系统等,这些领域正是当前汽车行业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也是未来汽车产业竞争的关键。“华为作为一家拥有强大技术实力的公司,有望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和创新,为汽车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他说。
那么除了长安汽车,现有的其他战略合作伙伴会不会接住华为抛出的橄榄枝?国盛证券研报称,现有合作伙伴未来也有望入股新公司,合作进一步深化。考虑到华为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安全等方面的产业引领效应,在整机厂竞争加剧环境下,华为合作生态有望提升产品力,产业链相关公司则有望依托生态优势,受益国内智能汽车发展红利,形成先发卡位。
华为在汽车行业动作频频
在造不造车的问题上,华为多次回应都是“华为坚持不造车,但帮助车企造好车”,而这一说法再次被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强调。记者注意到,在公布与长安汽车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的消息中,徐直军表示:“华为坚持不造车,而是发挥自身ICT技术优势和营销能力,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我们会持续履行对客户和伙伴的承诺,共同推进汽车产业的崛起。”
既然华为不造车,为何在汽车行业动作频频?郭涛告诉信息时报记者,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等趋势正在加速推进。华为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自然希望能够在这一领域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扩大业务范围,增加市场份额。“华为通过与车企合作进入汽车行业并不意外,这符合其技术拓展和多元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能实现产业协同发展。”郭涛说。
安光勇也向信息时报记者表示,华为一直表态不造车,但频繁涉足汽车行业主要是因为传统的通信设备市场饱和,导致其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增长受限。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华为将目光投向了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试图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多元化发展。
按照华为的说法,“华为不造车”指的是不造整车。事实上,不造车的华为很早就涉足汽车行业,尤其是智能汽车领域。据了解,目前华为在汽车业务上有三种合作模式:一是零部件供应模式,华为以零部件供应商的身份为车企供应智能化零部件;二是解决方案模式,即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运用到整车上,车企只需要负责生产,目前采用该合作模式的车企有长安汽车;三是智选车模式,是华为与车企合作最全面、最紧密以及最深入的模式,目前华为智选车模式已升级为鸿蒙智行模式。在华为智选车模式下,华为会深度参与产品定义和整车设计,产品进入到华为渠道销售,而车企负责新车的研发、智能制造、服务以及创造全生命周期的用车体验。目前,华为智选车模式的合作伙伴车企有四家,分别为赛力斯、奇瑞汽车、北汽蓝谷以及江淮汽车。其中,赛力斯旗下已有多款在售的“华为智选车”,奇瑞汽车首款“华为智选车”智界S7已发布,北汽和江淮的两“界”汽车产品已在开发中。而在华为智选车模式下,部分车企已尝到了市场的红利。以赛力斯旗下的AITO问界品牌为例,问界新M7上市两个半月,大定单已突破10万辆;全场景智慧旗舰SUV问界M9未上市已火爆,预订量已经突破3.3万辆。
更多科技企业入局或将改变车市格局
其实,华为不是科技企业跨界入局汽车行业的独行者,近年来车市已掀起几番“跨界造车潮”,其中不乏小米、百度、滴滴、腾讯等主流科技企业的身影。虽说科技企业凭借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方面的优势,通过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系统等入口,可以实现对智能汽车赛道的快速切入,但就目前来看,各家科技企业涉足汽车行业的深度有所不同,进度也不一样。
比如小米。据了解,自2021年宣布造车之后,小米就一直在稳步推进造车相关事宜,如成立小米汽车、申请汽车相关的商标和专利、组建研发团队等。目前,小米汽车的最新进展是小米汽车现身新一期工信部目录,申报企业名称为北汽集团,这就意味着小米汽车生产资质“借用”北汽集团,由自建工厂生产,即将与公众见面。百度方面,2021年初宣布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并与吉利一同成立集度汽车,不过后因多种原因,百度重回供应商身份,持续赋能吉利旗下的汽车机器人品牌极越。目前极越的首款车型极越01已经上市,售价24.99万~33.99万元,其智舱和智驾表现备受消费者关注。
如今越来越多科技企业涉足汽车行业,会对车市带来什么影响呢?郭涛向信息时报记者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进入汽车领域,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将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推进,这将加速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等新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和发展。同时,科技企业的纷纷加入可能会改变现有的市场格局,传统车企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而科技企业则可以通过技术优势和市场布局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安光勇则认为,当前多家科技企业进军汽车行业,可能会导致市场竞争加剧,降低行业整体利润率。华为成立新公司并邀请多家车企投资,可能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产业联盟,但这也增加了协同合作的难度。在经济增速放缓、企业谨慎投资的环境下,科技企业进军汽车行业可能会面临资金压力和市场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