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度|从吉利银河谈起,“多生孩子”有必要吗?

2023-03-16
车谈会

出品|车谈会深度组

文|赵妙琳

责编|袁桂远

前段时间,参加了好几个发布会,包括参加吉利叕一个新品牌发布:吉利银河,因此我得出一个观察结论:潮流是一场轮回,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很多过去流行的事物,在消失沉寂一段时间之后,又会戏剧般地回到时代浪尖。比如七八十年代的复古风穿搭成了新时代教科书式搭配,比如当开放自由的社群媒体网站泛滥,传统封闭的博客平台则又掀起热潮。

而在汽车行业,多品牌战略又形成了一个潮流轮回。

尤记得十几年前,恰逢中国汽车工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以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推出了多品牌打法,奈何结果不尽人意,只能回归一个品牌发展。

如今随着汽车行业大变革,新一轮多品牌运营的风潮再次到来,并且来得猛烈且迅速,重来一次,自主品牌们的多品牌梦能圆吗?

故事的开头总是相似

这两年来,多个强势自主品牌都在接二连三发布新品牌。

继王朝网、海洋系列之后,今年初,比亚迪发布了百万级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仰望,而在今年内,还将发布定位于腾势和仰望之间的F品牌。

无独有偶,上个月,吉利发布了银河全新高端新能源系列品牌银河,截至目前,吉利旗下涵盖了路特斯、沃尔沃、几何、极氪、smart、领克、吉利、雷达和睿蓝等多个子品牌,可以说是“浩如烟海”。

虽然吉利品牌甚多,但是我们厘清一个概念:吉利银河并不是一个独立品牌,而是吉利汽车品牌的新能源产品细分系列,将主打15~30万元的中高端新能源产品。

为什么不用几何或领克品牌来布局吉利中高端新能源产品呢?这又涉及到一些定位的问题,吉利几何将作为吉利汽车品牌的大众化时尚纯电系列,主打5~15万元的大众化纯电产品。

领克已经独树一帜,倒是吉利这个母品牌,目前为止其新能源尚未建立起高效的产品矩阵。隔壁比亚迪的王朝网和海洋网的发展路径,实在太香了,这让吉利“眼红”及“着急”。‍‍‍‍‍‍‍‍‍‍‍‍‍‍‍‍‍‍‍‍‍‍‍‍‍‍‍‍‍‍‍‍‍‍‍‍‍‍‍‍‍‍‍‍‍‍‍‍‍‍‍‍‍‍‍‍‍‍‍

跟比亚迪一样,吉利银河将走纯电与插混两条路,抢夺15-30万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因此,我认为,吉利发布银河是有必要的,属于填补空白进攻型战略。

除了吉利,我们也看到长城此前将坦克品牌独立、创立沙龙品牌,构筑了哈弗、WEY、欧拉、坦克和长城和沙龙六大品牌齐驱的体系;去年一年内,长安便推出了高端情感智能电动品牌阿维塔以及数字纯电品牌深蓝,联合长安品牌建立多品牌矩阵。

但说起来,这两年在多品牌运营上格外积极的这些个品牌,其布局态度和速度均和过去的奇瑞相似。

“我们的孩子都比较穷,比较弱,所以要生很多孩子,一起出击,才不会轻易被人打倒”,秉持着该想法的奇瑞董事长尹同耀,在2009年开启了奇瑞品牌的多品牌运营之路。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奇瑞花费了近十年时间,经历了两次失败,“埋葬”了瑞麒和威麟,“甩卖”了观致和凯翼,才将留下的奇瑞和开瑞与新成立的捷途、星途组合起来,顺利将多品牌运营继续“玩”下去。

去掉商用车开瑞,目前奇瑞形成了奇瑞、星途、捷途和奇瑞新能源四品牌并列发展的体系。2022年,依靠这个较为完整的产品矩阵,奇瑞汽车年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首次年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

作为多品牌运营的“鼻祖”,奇瑞尚且用了10年才摸清门路,如今“跟风”推出多品牌打法的一众自主品牌,是会开创新局面还是重蹈覆辙呢?

在探讨多品牌运营的可行性之前,我们不妨先对这些品牌推出相似打法的原因进行探究。

综合来看,自主品牌对多品牌运营的“执念”,可以归结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抢占市场的对策

商业竞争,即是在有限的市场资源中抢夺更大的份额,而当市场形成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要想破局,不得不另辟蹊径。

合资品牌靠着更早起步的技术在中国市场扎根,开创了以合资为领导者的竞争格局,随着自主品牌的追赶和变革中造车新势力的异军突起,旧形态格局开始被打破。

然而,资源的抢夺是强者间的较量,那些单一品牌竞争力难以匹敌过去的合资品牌及当下的本土品牌的车企,不得不从多个赛道切入,以“量”取胜。

比如长城,它正是靠着品类细分在汽车市场撕开口子建立起优势。旗下多个品牌各司其职,哈弗、WEY聚焦SUV市场,坦克、欧拉、沙龙长城皮卡则狙击小众市场,在稳住主流市场基本盘之余,借助窄赛道冲销。

这种另类打法,突破了传统的运营思维,给市场提供的新的发展战略,但与此同时,如果一味主打小众,而不加强主流市场的渗透率,长城品牌也将面临着变成小众的风险,最终边缘化将变成其归宿。

相较之下,吉利开发银河系列就显得稳妥一些。它不是一个通过蚕食小众市场获取整体份额而树立的品牌,而是吉利品牌新能源产品的又一次细分。

我们再拿吉利银河具体来看,银河旨在开拓15-30万元级的插混及纯电市场,而与此同时,吉利将组织架构进行了二次调整:将几何收归吉利品牌,主攻5-15万元级的大众纯电市场;由BMA、CMA打造的中国星、缤系、博系等形成“吉星”系列,稳固8-58万元区间的燃油车基本盘。

通过差异化定位将产品系列进行准确划分,这样一来,吉利能更直观地看到品牌在燃油、混动以及纯电三大市场的优势与空缺。

作为一个传统汽车品牌,不管是与造车新势力相比,还是与比亚迪作对比,吉利在混动及纯电市场的份额占比都不具备优势。

银河系列的推出,无可避免加剧了中高端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吉利顺势填补了这两个市场的部分空白,这是吉利应对行业变革所做出的战略调整,是抢占市场的重要对策。

2

冲击高端的野心

过去,为了从合资品牌的手中抢蛋糕,自主品牌走的是以价换量的道路,无一例外。自此,“低廉”的标签便一直附着在自主品牌上。

虽然随着发展不少品牌早已越卖越贵,但根深蒂固的“低廉”印象却难以摘除。因此,冲高端一直是自主品牌的“执念”。

在高端化的道路上,一直有品牌前赴后继。从过去的过去奇瑞推出观致、瑞麟冲击高端,到现在广汽埃安发布昊铂、比亚迪推出仰望以及吉利设计银河,都彰显出了自主品牌冲击高端的野心。

高端化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既拉高了品牌整体的价格均值,提升了盈利水平,又额外创造了讲故事造舆论的空间,可谓名利双收,是所有厂家的最终理想。

以广汽埃安为例,依赖B端市场,品牌取得了不菲的销量成绩,2022年,埃安全年累计销量达27.1万辆,同比增长126%,创下了新的增长纪录。

然而,新年伊始,随着补贴退坡、降价潮愈演愈烈,埃安的整体销量也受到一定影响,虽然它也随大流加入了价格战,但长期靠牺牲利润来赢取销量显然不是上计,对于初期年亏损不断增大的新势力而言,降价只能充当缓兵之计。

值得注意的是,埃安是依靠网约车火爆起来的新能源品牌,在拉动销量的同时,整体的品牌形象也固化了,要想打破“网约车”标签和扭转亏损问题,推出新品牌冲高是最佳途径。

3

适应市场的顺势而为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汽车产业大变革衍生出的智能化、电动化等,打破了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间的原始壁垒。

如果说在燃油车时代薄弱的技术与体系约束了自主品牌冲高,那智能化、电动化的新时代,则给了所有汽车品牌一个新的起点。没落下风甚至局部优势更明显的自主品牌们,有了更多对标合资、外资品牌的底气。

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革中,市场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均发生了“质变”。国际形势及国家政策提出越来越严苛的碳减要求,消费升级下不断衍生新的消费需求,造车新势力异军突起,整车核心技术发生改变,营销模式发生变更……种种变化,迫使车企不得不做出调整,以迎合发展趋势。

以传统品牌为例,经历了时间的发展与沉淀的它们,需要顾虑的东西也更多,难以做到像新势力那般孤注一掷。一面是变革,一面是家底,折中之下,成立新品牌是不二之选。

推出新品牌,形成多品牌运营的打法,虽然难以避免将品牌的精力分散,却也给了品牌更多试对试错的机会。即便子品牌没有做成功,也不会对主品牌的发展造成太大影响。

虽然当下一众车企推出的多品牌战略与十年前的奇瑞存在相似之处,但实质上已然发生变化。行业变革和消费升级,给了多品牌运营孕育了新的生长环境,可以说,当下是最适合车企们试水多品牌战略的时机。

车谈君观察

硬币存在两面,同样地,多品牌运营也有着两面性。

一方面,随着车企不断推出新的子品牌,汽车市场将出现更多的可能性与想象,消费者日渐多元化的需求将能被更好地满足。

但另一方面,当越来越多的品牌出现在同样大的市场之中,淘汰赛将会上演得越来越激烈,一些“跟风”而不“用心”的品牌,将被市场毫不留情地驱逐出去。

在贫弱的时代,多生孩子能获得更多的力量支撑,但到了新时代,多生不如优生。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打造好单一主流品牌和n+个性/高端品牌,是汽车市场的新命题,比起盲目多生,车企们当下该做的,是理性布局,合理收缩。

大潮将至,我辈当躬身入局。虽然故事的开头存在相似,但改写结尾的那支笔,其实也握在车企们的手里。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推荐阅读

01 流量长城

——多品牌布局,长城野心不小‍‍‍‍‍‍‍‍

02 远观|埃安之上再造一个埃安

——更用力地向上爬

0
推荐内容
#集结号 0
#集结号 0
#集结号 0
#集结号 0
#集结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