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之后再推新品牌,比亚迪这次玩的是个性和专业
要说现在话题性最高的本土高端品牌,非比亚迪仰望莫属。
四独立电机、原地掉头、应急浮水等技术,再配上百万级的售价,仰望一经出现,就引来了整个行业的集体仰望。
当大家都在好奇仰望究竟能取得怎样的市场表现时,比亚迪又打出另一手好牌——他们将在今年再推出一个主打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全新品牌,内部代号为“F品牌”。
据网上消息,全新的“F品牌”或命名为“潮牌”(F意为FUN),首款车型与类似坦克300类似,是一款硬派越野车,采用最新的混动技术,今年计划销量为1万台。
若这些消息属实,那F品牌是否有机会成为比亚迪又一个增长点?
打造专业品牌,
比亚迪有想法也有实力
关于“F品牌”的消息,比亚迪方面很快作出了回应。他们首先是承认了打造新品牌的计划,同时也表示全新的“F品牌”将在年内面世,但关于具体产品,他们则否认了“与坦克300类似”的说法。
比亚迪的回应与网上的猜测有多相似之处,这进一步增添了“F品牌”的神秘感。既然官方不愿意透露更多,那我们不妨深挖一下这个新品牌的来龙去脉。
去年11月,在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活动中,董事长王传福就公开表示,比亚迪将打造一个专业个性化的全新品牌,以满足来自消费者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王传福坦言,新品牌的诞生,将会是比亚迪对自身风格的一次大胆突破。
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F品牌”大概率不会推出传统定位的家用车型,而是能与“个性”和“专业”挂钩的越野车或皮卡品类,再结合此前有网友拍到的全新伪装车照片,该品牌的主打产品其实已经比较清晰了。
网上流传的疑似比亚迪“F品牌”新车谍照。
像比亚迪这样的车企要打造一个有“个性”的新品牌其实不难,难点在于如何做到“专业”。
仰望品牌的易四方技术平台,让我们看到的比亚迪专业实力,其四电机独立驱动技术以及相关的感知、控制、执行能力,在业内都具备开创性意义,将这套技术下放到“F品牌”中将大有作为。
易四方技术是国内首个量产的四电机驱动技术,能够凭借四电机独立矢量控制技术对车辆四轮动态实现精准控制。
另外,在比亚迪最近披露的2023年新车计划中,他们将在下半年推出第五代超级混动系统,该系统首次采用纵置发动机技术,综合油耗低至2.9L/100km。
比亚迪之所以研发纵置发动机,并不是为了匹配传统四驱系统的传动轴(比亚迪已能通过轮边电机实现四驱),而是为了减少对机舱横向空间的占用,为悬架系统提供更大布置空间,提升操稳性和平顺性的同时,也能更好地适配非承载式车身,这对于一款专业越野车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比亚迪全新纵置混动系统专利图。
在技术的角度上,比亚迪完全有能力去打造一个既专业又个性的新品牌,现在的问题是,市场是否真的需要这样一个新品牌?
市场接受度是个大问题
在仰望品牌发布之前,比亚迪旗下的产品已完成了对10万-45万价格区间的覆盖:海豚、元Pro、秦PLUS DM-i主打10-15万区间,宋Plus聚焦15-20万市场,唐、汉、海豹则覆盖20-35万区间,在30-45万的区间则由腾势两款车型负责。
仰望加入之后,比亚迪的“势力范围”更是直接拉高至100万级别,而全新的“F品牌”,则有望填补50-100万的价格区间。
产品价格从10万以内延伸至100万以上,在所有中国车企中是比较罕见的,不难看出,比亚迪目标十分宏大,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直面一些现实问题——消费者真的认可50万以上的中国品牌车型了吗?
许多中国车企的单车平均售价都在逐年上升,这是品牌综合实力提升的证明,但问题是,消费者的购买力并没有逐年提高。根据统计局的数据,去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883元,中位数更是只有31,370元,有车家庭的比例还不到50%,81.4%的有车家庭中汽车价格在20万元以下。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全年,40万以上乘用车的销量占比仅为3%。
在40万以上的乘用车里,常规动力车型占了72%。
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中国车企要进军50万以上的市场,还真不是容易事。 按照乘联会的数据,2022年全年,售价在40万以上的乘用车销量占比仅为3%,比5万以下的车型(占比4%)还要少,而在那3%里头,常规动力车型占了73%,插混和纯电分别只有21%和7%。
很显然,高端用户还是高度认可传统燃油车,这对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一众新能源车企十分不利。
上表是今年1月份50万以上新能源车销量TOP10榜单,其中有6款是传统豪华品牌车型,除了奔驰E级之外,其余车型销量都只有三位数的水平。
打造新品牌必须慎之又慎
市场数据已经证明,高端市场并非本土新能源车企的突破口。既然如此,像比亚迪这样的优质企业应该聚焦于自己的优势领域,把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继续做大做强,而不是盲目往高端扩张。
打造仰望品牌,可以理解为比亚迪在塑造自己的技术图腾,向外界证明自己的技术潜力的同时,也能为比亚迪品牌的主力产品背书。但打造全新的“F品牌”,其意图则让人难以猜透。
是要让“仰望”变得更触手可及?还是让比亚迪变得更高不可攀?在其定价区间最终确定之前,一切都还不好说,但对于现阶段的比亚迪而言,再多搞一个品牌,多半是弊大于利的。
多品牌战略的苦头,已有很多中国品牌尝过了,长城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想往高端走,搞出一个魏派,但迟迟不见成效。难得火了一款坦克300,又急忙将其独立出来,但除了“300”之外,其余的“坦克”战力都不咋地。新能源方面,主攻中低端市场的欧拉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于是又搞出了谜一样的沙龙汽车……
一轮疯狂的扩张之后,整个集团的体量不增反降——2022年销量同比下降了16.66%,跌出车企销量榜前十。最终,长城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整合和收缩,重新回归“一个长城”。
长城的经历给了所有本土车企一个警示——即便自身实力再强大,对多品牌战略也要慎之又慎,一个新品牌只有做成功了才具备价值,否则只会成为企业的负资产。
如今的比亚迪虽然已在市场站稳脚跟,但向上突进的能力还十分有限,与其试探性地打造一个新品牌,倒不如利用好现有资源,打造一个更强大的比亚迪。对于消费者,他们更想看到的是搭载了全新技术的唐或汉,而不是某款价格昂贵的个性车型。
现在的比亚迪虽然具备令人仰望的实力,但仍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地干好分内事,这才是实现梦想的最佳途径。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earAuto立场。)
———— END ————
法
律
顾
问
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李国勇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