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人物盘点|年度最惨VS年度最佳
出品|车谈会深度组
文|赵妙琳
责编|袁桂远
“变”一字,是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关键词。
回顾2022年,汽车行业也在不断地发生“变”:特斯拉跌落神坛,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花落比亚迪;国内造车新势力大洗牌,哪吒后来居上夺得销冠,黑马零跑发力迅猛;恒大汽车“烧掉500亿”完成首批交付,贾老板钟情画饼再登“老赖榜”;传统合资品牌放下执拗,纷纷上新电气化产品,还有少数走上退市之路;软件付费订阅成车企收入增量新风口,软件定义汽车的故事还在续写……
而随着这些巨变的发生,汽车界的许多人物也站在了聚光灯下,今天,我们将做一期盘点,细数2022年汽车行业的那些「年度人物」,这些人中,有疯狂的企业家,有独具慧眼的掌门人,也不乏普通的基层群体,汽车行业之变,与这些人紧紧地捆在了一起。
2022
马斯克:年度“亏盘侠”,首富高开低走
如果要在汽车行业评一位“顶流”,那马斯克当之无愧。这不,2023年才刚开始,马斯克便又霸榜新闻。
1月9日,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宣布,埃隆·马斯克正式打破了历史上最大的个人财富损失世界纪录。据福布斯估计,自2021年11月以来,他已经损失了约 1820 亿美元,远超此前孙正义的586亿美元。
任职SpaceX、特斯拉等公司CEO,有着企业家、工程师等多重身份的他,在2021年3月便登顶世界首富,虽然如今亏损巨大,依然稳坐全球第二富的位置。
一方面,无论是太空探索、光伏发电还是新能源汽车,都是发展前景良好的项目,不论是为了理想还是为了赚钱,马斯克都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投资目光。
但另一方面,马斯克又很爱“发疯”,接手推特后,他开始“不务正业”,高开低走,让自己从首富变成了“亏盘侠”。
2022年以来,随着自主品牌不断追加投入新产品,特斯拉便开始暴露产品线单薄的短板,其销量走势明显后劲不足,所以轻易被比亚迪夺走了销冠头衔。
年底,特斯拉上海工厂被曝停产,究其原因在于供过于求,长久未见新车型更替,Model Y和Model 3两款产品已经出现需求疲软的问题,特斯拉不得不放缓生产以消化存货,包括化身“价格屠夫”,也是为了解决订单不足。
而马斯克作为特斯拉的CEO,公司出了问题,自然离不开他的原因。自10月收购推特以来,马斯克一心专注在推特身上,试图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降本增效措施来改善推特“可能破产”的局面,但结果却是流失了不少广告商,还因“不务正业”寒了特斯拉消费者的心,使得特斯拉股价一落千丈,形成了腹背受敌的局面。
不过,马斯克最近放话找到合适接管人便辞去推特CEO一职,加之自年底开始因降价潮引发的大量用户维权问题,“发疯”完了的马斯克,应该会重新审视特斯拉的经营问题。
2022
特斯拉车主:年度“韭菜”,刚买就降
失意的不止身价暴跌的马斯克,还有购买了特斯拉车型产品的消费者们。
据了解,从去年9月份开始,截至今年1月初,包括补贴和调价在内,特斯拉车型已经在华实现“六连降”。
不可否认,车型价格下调对特斯拉的增销效果显著,有传闻称降价后特斯拉3天收获3万辆汽车订单,还有段子说一个特斯拉车主拉上朋友一起去维权,结果朋友没抵挡住降价诱惑,反手入了一台特斯拉。
先不论降价对于品牌与新能源市场的刺激作用几何,对于特斯拉车主,尤其是刚提车不久的部分车主而言,必然直接将不满情绪拉满。年初的降价消息一出,成都太古里特斯拉体验店便聚集了不少车主激烈维权,提出补偿诉求,但店方也很硬气地说:没有赔偿方案。
这不得不提特斯拉的销售模式,比起传统的4S店,造车新势力们大都采用直营售车模式,价格体系透明,厂商指导价等于终端售价,消费者能清晰了解车辆的涨跌情况,所以一旦大幅调价,轻易便调动车主情绪,如此前的理想ONE换代车主维权事件。
其实,特斯拉降价不止在中国市场,同样涉及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市场,但唯有国内消费者的情绪波动异常之大,更大程度上在于国内消费者并未习惯在汽车消费上采用这种“买定离手”的消费模式,在没有签订保价条款的前提下,要求补偿的车主其实是不占理的,这属于典型的美式自由在中国的水土不服。
不过,短短三个月变相降价六次,打“价格战”的特斯拉,多少有种“不顾消费者死活的疯狂”了,很难不让消费者觉得自己是“移动的韭菜”。
在提升产能利用率之余,扎根中国市场的特斯拉,不妨少一点个性,多听听消费者的声音,毕竟车企要当长期主义者,不能只做“一锤子买卖”。
未来,这种直营模式的应用或许也将越来越广泛,车企降价、车主维权的“行为艺术”将在未来持续一段时间。
2022
王传福:“年度最佳”,谁也无法阻挡比亚迪
用“平地一声雷”来形容比亚迪这两年的发展再合适不过,不声不响地,利用新能源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夺走了特斯拉的销冠头衔,推出高端品牌“仰望”,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其掌门人王传福的操控。
数据显示,比亚迪2022年全年累计销量186.85万辆,同比增长152.46%,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86.35万辆,同比增长208.64%,超越特斯拉的131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企。与此同时,6月,王传福成了市值突破万亿的车企的掌门人,可以说是“闷声发大财”。
时间回溯到十年前,彼时面对王传福那句“比亚迪分分钟可以造出特斯拉”,马斯克曾回应“比亚迪不是特斯拉的竞争对手”,虽然在车型产品方面的确未形成直接竞争,但此时的比亚迪确实成为了特斯拉在新能源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
在对品牌的长远规划上,王传福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
一方面,比亚迪不只专注汽车业务,还在动力电池、半导体等领域四处开花,避免了被上下游供应商卡脖子,在工厂普遍停摆的大环境中仍保证了正常的生产交付,这是比亚迪今年能在新能源赛道一枝独秀的关键。
与此同时,王传福还开始专注业务分拆,把多业务发展的子公司分拆出去,变成供应商身份去赚比亚迪之外的市场的钱,比如优势明显的刀片电池就吸引了特斯拉、小米等。
另一方面,除了将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在对产品布局上也有着清晰的规划,截止目前,比亚迪已经在多个细分市场四处开花,稳住大盘后,他开始勾画比亚迪当长期主义的重要落脚点:高端化。
今年年初,“仰望”品牌正式发布并同步亮相了U8、U9两款纯电车型,就技术层面而言,比亚迪的高端产品值得信赖,至于如何在技术的加持下讲好新的百万级品牌故事,还得看王传福之后的规划。
比起马斯克明星老板的亮眼人设,王传福显得格外低调,但从比亚迪所干的“大事”来看,他的野心昭然若揭,而比亚迪的势如破竹的劲头,正是支撑他野心的底气所在。
2022
沈辉:“年度最惨”,威马掉队梦难圆
2022年,造车新势力们普遍不好过,多个品牌CEO好似在“比惨”。
从“蔚小理”销冠到跌出第一梯队,寄予厚望的G9表现平平,何小鹏很难不着急;继2019年被称为“最惨的人”后,2022年蔚来再次跌跌不休,李斌资产很受伤;自游家NV发布两个月后便“夭折”,李一男造车之路迷雾重重。
不过,最惨的当属威马CEO沈辉,明明曾是新能源市场的香饽饽,曾与“蔚小理”并称造车界F4,巅峰时期销量与小鹏不分伯仲,结果在“蔚小理”纷纷步入正轨之后,威马却直接跌出了销量榜。
品牌的成功离不开管理层的掌舵,品牌的跌倒自然也和高层决策离不开关系。
从最初的产品定位失误,到自建工厂压缩资金周转空间,威马可以说是一步错,步步错,沈辉带领威马从无到有,却也因节奏出错,让品牌举步维艰。
数据显示,2022年,威马全年销量不过三万多台,堪堪触及第一梯队的零头,当年沈辉曾在微博喊出的“威马未来将是Top3之一”,仿佛也成了一则笑谈。
从2020年开始,威马便开始了上市之路,但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前传出的“借壳”上市也难辨真伪,但如今它一年高达82亿的亏损、降薪风波、加之与吉利纠纷落幕涉及的巨额赔偿,威马好像已经变为了“危”马。
威马还有未来吗?我们不能断言,且看沈辉如何圆梦给我们一个答案。
2022
网约车司机:年度最难司机,困在围城
疫情三年,很多人都在讨论如何“活下去”,企业家在思考如何让品牌活下去,普通人则是焦虑自己如何活下去,网约车司机就是一个重要代表。
2017-2019年,是网约车的红利期,在资本的助推下,市场竞争与扩张加剧,整个行业按下了快进键,入行的司机们在此红利期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当盈利未达到预期,资本抽身而退,司机奖励大幅减少,乘客补贴降低,打车平台的发展节奏全部被打乱,随后遇上疫情,政府提倡居家,群众自驾盛行,网约车自此遇上寒冬。
数据显示,2022年4月,全国网约车订单量首次跌破5亿单,好在随疫情淡退,下半年逐渐回暖,并在今年元旦迎来了订单量小高峰,但网约车司机们的收入,却似乎并未回暖。
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人打车都是“价格优先”,为了获得更多用户,各大平台纷纷内卷压价,但能量是守恒的,乘客获得的优惠可能出自于司机补贴减少上,不断接单、抢单的司机们也陷入了“工资低、工作累”的困境。
与此同时,近几年网约车事故频发,平台为了更好地维护乘客权益,加大了对网约车司机的监管力度,却也无形中构筑了蚕食司机利益讨好乘客的局面。
而乘客与司机的矛盾,很大程度也来源于平台对双方全力维护不对等的加码,三方矛盾的加剧,让网约车的前景也迷雾重重。
如今,网约车行业好似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随着疫情大环境开放,新玩家下场拼补贴,不知网约车司机能否再次迎来“春天”。
车谈君观察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023年已经拉开序幕,经过一整年的诸多困境的“洗礼”,汽车市场并未受挫,反而更有韧劲。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汽车行业的一点风吹草动,落到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包袱,不管好与坏,时间不会停止,今日未知明日事,每一位汽车行业人士的故事,远远没画上句号。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推荐阅读
01 年度公司系列|特斯拉:“真香”不怕火烧
——汽车界苹果
02 年度公司系列|“养鱼大王”王传福和他的“大鱼群”
——从前爱搭不理,现在高攀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