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在干嘛丨以抠会友,你我都是“临食工”
出品丨破浪图文组
文丨赵妙琳
这届年轻人很“抠”。
我曾以为,在家喝酸奶要舔酸奶盖、吃干脆面要把最后一点剩余的残渣也倒进嘴里的我已经很抠了,当我看到豆瓣“抠组”各位的“抠门大法”的时候,才惊觉终究是我太年轻了。
在豆瓣上,一群“抠门”的年轻人为了省钱齐聚一堂成立了“抠组”,除了共同交流、分享一些省钱心得之外,还有网友自述了一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抠”法。
例如,护肤品用到挤不出来也不丢,而是划开瓶身坚决不浪费每一滴;不花钱买洗面奶,直接用洗洁精兑白开水洗脸;即便拖鞋已经穿到断裂,还要用订书机钉起来继续穿;更夸张的是一件39.8元的外套,经过多次改造和重复利用,硬是撑了七年……
概括来说,年轻人的这些“抠”法,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们做不到。而近段时间,年轻人之间又流行了一个新的“抠”法:进货临期食品。
临期食品成年轻人新宠
临期食品,正如其名,指的是即将到达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
早在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便发问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要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醒,并单独出售。
因此,经常逛商场的人应该都能发现,在一些大型商超里,均摆有专门划分售卖临期食品的区域,旨在以低价清空一些容易过期的烘焙类食品和乳制品等。
不过,摆放在大型商超里的临期食品专柜,大多是放置在较为偏僻的角落,因为缺少专人管理,摆放较为杂乱,品类也较为单一,所以其最初的主要消费群体多为上了年纪的人群。
2020年,可以说是临期食品市场兴起的关键节点,由于疫情的缘故,许多实体店没法开门营业,也就导致了大量的食品产生滞销,一些灵敏的商人嗅到了商机,低价接手了供应商手上超过一半保质期商品,并开起了专门售卖这些临期食品的店铺。
凭借着“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的优势,这些临期食品的购买对象不再局限于中老年人,而是开始吸引了一大波年轻人,临期食品遍地开花。
在不经意间,各种“临期食品专卖店”、“临期食品折扣中心”等店已经悄然登陆了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打开某橙色软件随意输入“临期食品”、“食品折扣”等关键词,便能看到许多订阅数已经破万的店铺。
据《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市场规模巨大。从供给侧来看,每年都有大量的产品流入临期食品行业,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截至目前,与临期食品相关的企业注册数据仍在上涨。
当然,之所以不断有人加盟临期食品市场,是因为公众对临期食品的接受度和购买欲都在持续上涨,在过去的一年里,有约210万人在淘宝上选购临期食品,据央视报道,在进行临期食品相关的调研时,超4成消费者均表示愿意购买并推荐临期食品。
而根据《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临期食品主力消费者为年轻人,年轻介于26-35周岁的占比约47.8%,毫无疑问,临期食品俨然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新宠。
不是真的抠,而是消费新观念
年轻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购买临期食品?是因为年轻人变穷了,还是因为年轻人真的抠门?
事实上,在这些买临期食品的年轻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收入并不低的一线城市都市白领,那些大量集中布局在如上海虹桥、北京三里屯等大城市的中高档商圈的HotMaxx等临期食品线下门店,便是主要是为了服务这些都市白领。
这些都市白领怎么样也和穷挂不上钩,更像是他们追求更高性价比的消费方式,用更低的消费实现大家口中所呐喊着的“零食自由”,这也是这代年轻人所展示出来的越来越理智的金钱消费观。
通过正当途径所购买的临期食品,只要储存得当并在期限内进食,一般来说不会有何安全问题,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充分带给年轻人薅羊毛的精神满足感。
在上一辈的固有印象中,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形象总是“年少不知柴米贵”和“花钱大手大脚”,然而,在经历了一年比一年复杂的双十一优惠算法和浸泡在李佳琦、薇娅等网红的直播带货中,年轻人们发现了捡漏、薅羊毛等的乐趣,购买临期食品,虽然并不能真正省下多少钱,但以低价买大牌、进口零食,却很好地满足了他们这一心理。
为了更好地薅临期食品的羊毛,喜欢冲浪的年轻人还在豆瓣上组成了“我爱临期食品”等小组,互相按头安利自己收藏的宝藏临期食品,越来越多人变成“临食工”,少不了互联网的影响。
临期食品的爆火,跟年轻人间的买基金风潮一样,都是发达的互联网媒介宣传的结果,一些可能并不知道或了解临期食品的年轻人,在冲浪时看到了网友的分享或是媒体的宣传,抱着好奇的心理也成为了其大军的一员。
依我看来,购买临期食品,还是年轻人“反消费主义”心理的体现,用豆瓣上“消费主义逆行者”的小组宣言来说,即不盲目跟风,不被消费主义裹挟,做消费主义的逆行者。
越来越多年轻人购买临期食品,也恰好说明了他们不再盲目崇拜“精致主义”、“消费主义”,而是开始真正的冷静下来,精打细算,做到高性价比消费。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1年粮食浪费报告指数》中指出,在可供消费者食用的食物中,有17%都被浪费掉了,2019年家庭、零售商、饭店及其它视频服务领域的食物浪费高达9.31亿吨,这些被浪费的食物总量,大约相当于2300万辆载重40吨卡车的总重量,连在一起可绕地球7圈。
临期食品打折促销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商品加压所导致的食物浪费问题,不少购买临期食品的年轻人,除了省钱,也是对反对浪费、提倡环保的一种响应,是值得夸奖和推崇的行为。
不过,相关数据显示,其中一些疯狂进货临期食品的年轻人,有着冲动消费的因素,受到价格刺激后,年轻人容易头脑发热进而囤积过多的临期食品,但因这些食品的可储存时间本就不长,他们往往难以在保质期限内消耗完。
这般的冲动消费所带来的的结果,轻则造成浪费,重则因误食过期食品而造成身体不适,无论哪种,最后都让年轻人的省钱的初心无法实现,反而进一步浪费金钱。
车谈君观察
临期食品的爆火,离不开国家大力推进减少餐饮、食品浪费等相关政策的作用,一场新冠疫情的影响,让它成功暴露在公众视野,而互联网的推广,则是成功让其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
就现阶段而言,临期食品市场正在爆发的初期,不少资本见此商机都蜂拥进场,想要从中分一杯羹,鱼龙混杂中,面临着供应链不完善、货源不稳定等问题,谁也没办法保证,是否存在一些没有底线的商家为了盈利,回收已经过期的食品并掺杂其中售卖给消费者。
因此,临期食品产业想要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商家们保持底线,还需国家将其市场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才能使年轻人对临期食品的热情不会过早消退。
当然,其实商家对于临期商品的促销并不局限在食品方面,还包括洗浴用品、护肤品、化妆品等各类商品,对于一些想要尝试大牌却囊中羞涩的年轻人而言,这些白菜价的临时商品的存在也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而对于自主选择购买临其商品的年轻人,也让我们看到他们不再被消费主义绑架,而是身体力行地践行了国家倡导的“量力而行、能省会花、开源节流”的“新消费主义”。
网友对临期食品的一句评价让我深有感触:“我太爱临期食品了,就像我的人生一样,廉价且不甘”,买临期商品并不是“掉价”或是“抠门”,我更觉得是年轻人找到了一种更高级的生活消费方式并享受其中。
奢侈并非是高级生活的唯一表现形式,这些从临期商品中寻找到小确幸的年轻人,重新为我们定义了新的高级生活,花自己消费能力在内的钱,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也是另一种精致生活。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推荐阅读
01 年轻人在干嘛丨这届年轻人,都去买基金了?
——让我看看是谁的基金绿了
02 年轻人在干嘛|强制6点下班,真的下班了吗?
——关于那些996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