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在干嘛丨这届年轻人,都去买基金了?
出品丨破浪图文组
文丨赵妙琳
责编丨章丽娟
“家人们,快入手这个基金,一直红红火火稳定向上!”
“已入手!但我简直是非酋,任何红基只要我买入就会变成绿基。”
……
前阵子我在一个全是同龄人的微信群里看到这些话的时候,有些发懵,怎么大家才二十出头就开始关注理财和基金了?
羊群效应诚不欺我,转念间,“大家都买了,要不我也买吧?”的想法便缠绕着我。但谨慎如我,在入手之前,我还特地去咨询了与金融理财行业方面相关的朋友。
当我知道她从去年就开始关注和买基金的时候,我又去问了一圈身边的同龄人,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原来大家早就玩起了基金,只有我是一个格格不入的小白罢了。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玩基金早已经有迹可循。
Mob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基民图鉴》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基民规模突破8000万,新增基民数量突破2000万,34岁及以下的占比62.4%,其中不乏许多像我一样第一次接触投资理财的年轻人。
2020年,正好是近年来基金市场最火热的一年,虽然新冠疫情席卷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中国公募基金却突破了20亿规模,整体表现大幅超越指数,基金市场一片大红。
在去年的一段时间内,众多社交媒体均被基金占据了热点,分享收益截图的各种网红大V、理财博主不在少数,引领了全民买基的热潮,许多年轻人应该也是在那个时候被吸引开始买基金。
诚然,大批年轻人买基金有被媒体传播的高收益吸引的因素,但在经历了大涨之后,今年开年基金市场连续大跌,整体回归了一个较为“正常”的市场状态,但即便“跌跌不休”,却似乎全然不影响更多年轻基民持续像基金进击,甚至还有许多人一边哭骂一边买入。
为什么这届年轻人爱买基金,甚至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相信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疑惑。
首先,作为这届年轻人中的“领头羊”90后已经悄无声息地长大了,不再是记忆中那个没有财务话语权还整天喜欢玩“非主流”的小孩子了。
如果不说你可能不会注意到,第一批90后已经开始步入而立之年,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稳定的车产、房产甚至开始建立新家庭。
与此同时,这批人已然逐渐成为主力工薪阶级,并有了一定的积蓄,所以他们开始关注理财其实并不奇怪。
同时,在互联网发达的年代有一个可以共睹的优势:我们已无需定时定点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获取股市走向、基金动态等金融投资市场的信息。
相反地,现代人只需一步手机或一台电脑就能得到最新的股基资讯并搞定投资理财。
然而,相对保守的老一辈不会只是通过在手机上获取到的股票基金新资讯便贸然入手,甚至也不会理解为何新一代年轻人的理财方式竟会如此大胆。
事实上,两代人所处的大环境不一样,使得两者对于投资的态度和思维方式也不一样。
对于爸妈一辈而言,他们见证了近十年来各地房价蒸蒸日上至许多人高攀不起,也目睹了股市的浮沉不定和层出不穷“炒股失败选择跳楼”的新闻,所以他们对房市更重视,而对股票、基金等投资市场大都保持着抗拒之态。
哪怕有闲钱了,他们也会选择将其存进银行以获得稳定的利息,而非选择买股票或基金。
相比之下,作为新基民的年轻一代更富有冒险精神,单凭他们只是通过媒体对于基金高收益的宣传,而不顾自己门外汉不懂行的身份就敢入手中高风险基金这一点就能佐证。
“买低风险的债券每天拿几毛钱的收益,不如买高风险的股票,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这应该是大多数在买基金时忽略低收益债券类基金,只关注白酒、新能源等相关行业的中高风险基金的年轻人的想法,他们的抗压能力不一定比得上之前的一代,但接受新资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冒险精神确实要更强。
关于年轻人拥有更强的冒险精神这一点,除了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因素,还离不开新时代更优渥的物质条件所滋养出的更强的自信心,包括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更发达的社会、更多的财富等,都使得90、00后普遍比老一辈有更强的自信心,所以他们更对投资更大胆也是理所应当。
同时,老一辈的所积累的财富多半是“熬”出来的,他们走过更穷苦的年代,更能明白靠自己打拼获取财富的不易,所以他们更看重投资的风险与回报,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更宁愿把闲钱放进银行而非买股票。
当然,老一辈买基金、炒股的也大有人在,但人生阅历更为丰富的他们,在入手之前会有更深的考量,而非一时冲动或跟风,可以更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回过头来,虽然说年轻人爱冒险买基金,但实际上,除去第一批已经事业有成的90后,绝大多数95、00后用于买基金的金额并不大,还有许多人玩的是分散投资,即虽然花了数千元买基金,但其中买了几十甚至上百支基金,最少一支只花了10元,但这也导致赎回基金时要花更多的功夫。
当然,在买基金的年轻人中,虽然偏爱中高风险的人不少,但也不乏有人入手低风险的债券类基金。
犹记得线上支付刚刚火起来的时候,大家最爱的便是把钱放进支付宝的“余额宝”,既可以随时取用还能赚取收益,虽然这份收益可薄弱不计,而入手低风险债券类基金的这部分人,大多数也是从余额宝转战过来的,虽然低风险的收益也不高,但还是要比余额宝客观。
除了理财赚钱,基金其实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年轻人的一种新社交工具,通过买基金不仅能学到“金融大佬”们的理财套路,可能还能结识到新的朋友,一起吐槽绿基还能增进感情。
另一方面,除了聊八卦,吃娱乐圈顶流的“瓜”,谈潮流时尚和起居饮食,从基金入手,俨然是朋友间一个不错的破冰方法,比如“我买这个基金赚了多少”、“那个基金值得买”等都不失为茶余饭后的好话题,毕竟谁能对赚钱say“no”呢。
有意思的是,不少年轻人已经将基金“饭圈化”,将独具慧眼的投资经理封为“基金三大男神”,甚至还有人自发为他们应援。
“坤坤不老,蓝筹到老”、“坤坤勇敢飞,ikun永相随”,乍一听,你是否会以为这是蔡徐坤的粉丝在为他喊口号,并非如此,这是买基金的年轻人为基金经理张坤所编的口号。
网上甚至还传出一个段子:“全世界最好的坤坤,不是蔡徐坤,不是谢广坤,而是张坤;全世界最好的春春,不是李宇春,不是陈小春,而是刘彦春;全世界最好的兰兰,不是卫兰,不是阿兰,而是葛兰。
一些年轻人把追星文化搬到了投资基金中,使得买基金的整体氛围更加幽默和年轻化,相信这也是吸引更多年轻人入手基金的重要原因。
除了我以上说的这些,往更深层看,年轻人爱买基金这一现象和偏爱高风险投资这一心理,更是年轻人在发达互联网所塑造的拟态环境下迷失自我、陷入焦虑的一种体现。
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让年轻人可以更便捷地认知世界,一方面还将诸多信息堆砌再一股脑地灌输给年轻人。
成年人的世界本就充满焦虑,哪一代人不焦虑呢?只是由于发达互联网对信息的发酵,放大了年轻人对金钱、对阅读、对婚姻、对健康等种种自己所可能缺失的东西的焦虑。
这种焦虑不仅体现在年轻人买基金方面,还体现在年轻人提前养生、反过来催父母安排相亲等各个方面,年轻人的焦虑无处不在。
但是,焦虑并非全然是坏事,也是年轻人对于成年和独立后自己的重新审视,只是如何更好地克服焦虑,不让焦虑主导我们的生活,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买基金的道路,也是互联网带给了他们近距离接触基金的机会,但基金股票市场起伏难测,年轻人可以买基金,但不能被放大的焦虑驱使着买基金,更不能把它当成赚钱的主业,谨慎投资,总归是没错的。
买基金小贴士
1、充分了解。在入手基金之前,先对基本的市场走向、入手的这个基金详情做一个大体的了解。
2、用闲钱买。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拿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外的一部分闲钱来买基金,是最恰当的。
3、分散投资。要有“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意识,分散投资才能减轻风险。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推荐阅读
01 年轻人在干嘛丨摩尔庄园IP回归,能让你“青回”吗?
——一场童年情怀的大型狂欢
02 年轻人在干嘛|强制6点下班,真的下班了吗?
——关于那些996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