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一日游(1)

作者:bjseso  时间:2013-07-01

    10月9日,原打算和妹夫一起到宣化玩玩,可妹夫临时有事,只能自己去了。妹妹说,她儿媳妇在宣化上班,让我把她捎上。


 

    我第一次去宣化,是三十多年前了。上世纪70年代一个夏日的星期天,我和三个好友,孙增录、王恕、杜宏喜一起骑车去宣化玩。尽管我们单位在当时的张家口来说,算比较远的,但距家也就5公里左右。而到宣化,要骑30公里,开始还不觉得什么,可是骑到后半程,这屁股就受不了了,开始疼。为了缓解疼痛,我们一会屁股离开车座子骑行;一会屁股后退到后衣架上骑行,缓过点劲,再正常骑行一阵子。就这样几种姿势轮换着,总算到了宣化。到宣化的主要目的是划船,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大面积的水面(人工湖),第一次划船。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宣化公园要不要门票,划船一小时多少钱等都不记得了,但有一件事却是终身难忘。那就是在宣化,在船上第一次喝啤酒,且难受极了。烈日下划船,很快就渴了。我说,到哪能找点水喝呢?此时,小杜说,水不好找,我带着啤酒呢,能当水喝。此前,我从来没有喝过啤酒,此刻,我真的认为它能当水喝。可是,我只喝了一口,就再也喝不下去了。只觉得一股马尿味在嘴里回旋(实际上马尿是啥味我也不知道,只是种感觉),挥之不去。如果在陆地上,也许能比较快的找到自来水漱漱口,可是在船上,没有水来漱口,只能很难受的忍着。因此,我对第一次喝啤酒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


 

    宣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网上查得:宣化历史悠久。战国至秦汉属上谷郡,唐代置武洲,文德元年(888年),设文德县,始建宣化城。辽改武州为归化州,金改归化州为宣德州,元中统四年(1263年),始置宣德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改宣德府为宣府。次年,置前卫、左卫、右卫,遣将卒把守。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展筑宣府城,边长“六里十三步”,周长达12公里。次年皇子朱橞受封谷王,就藩宣府,宣府成为边防重地。明正统五年(1440年),城垣包砖,6年后竣工,城高池深,气象雄伟。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废宣府卫所,取宣扬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宣化县,府县治所均在宣化城内,宣化由此得名。因其为北京城西第一座府城,人称“京西第一府”。

宣化一日游(1)

    从张家口到宣化,上下十条车道,道路非常好走。进入宣化,首先看到的是新修的大新门。张家口晚报《大新门再现古城风貌》对此有详细的介绍:


 

  宣化自古是军事重镇,是明长城九镇之一,大新门及两侧城墙曾是宣化古城重要的防御设施。随着历史的变迁,古城墙已经失去了防御外敌的功能,但它的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却在“爱我宣化、修我古城”浓烈的保护文物遗产热潮中显现出来,而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宣化区又一标志性建筑,一个向世人展示宣化区古城风貌的窗口。


 

  从张宣公路过了柳川河桥,进入宣化,一座明清风格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的古代城门——大新门首先印入眼帘,灰色的城墙上,红色的两层古代楼阁好象卫士一般俯瞰着进出宣化的行人和车辆。城门前的休闲广场上,郁郁葱葱的草坪,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在此休息,两座石狮立在广场南北两侧,守卫着宣化,曾经的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已不在,壮丽的古代城门楼尽显军事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推开古香古色马道口的红色大门,触摸着有些斑驳陆离的城墙,沿着长长的马道缓缓走上城门楼,远眺与大新门遥遥相对的清远楼,两楼之间宽阔的马路,车来车往一派繁荣的景象,仿佛述说着古城千余年间的沧桑变化。城门楼两侧向远处延伸的城墙,顺着南侧的城墙走去,似乎走进一条时光隧道又回到了千年前的宣化,面对城外的城墙有2米多高,留着箭孔,每隔一段便有一面古代旌旗和大炮。面对城内的城墙要低些,城台每隔近100米就有一个城台,用来让士兵休息,两个城台之间的距离,正好是弓箭对射最长射程之和,值得注意的是,城墙上的下水口,是很别致的古铜钱的样子,负责大新门修复工程的监理工程师颜诚介绍,这个下水口的造型是参考其他古城墙上下水口造型建造的,原本下水口的形状无从可考。


 

  大新门上的城楼是两层歇山顶木式结构建筑,这种建筑在明朝时期较为普遍,城楼门窗均为红色,用顶门杠从里锁住,楼内台阶又窄又陡,画有云纹装饰。阁楼二层,一个用砖雕的宣化古城全貌模型呈现在眼前,模型再现了明宣府布局,以及现存或消失的30多处文物古迹,古城百姓可以更直观形象地了解明宣府面貌。


 

  宣化古城始建于唐,展筑于明,建城1260余年。明朝洪武年间,宣化古城有7座城门4座城门楼,军事重镇,河北历史文化名城,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墙周长12120米,规模宏大。大新门是宣化城扩建后古城的西门,由于历史变迁和环境的变更,7座城门楼只剩下了南门楼保存较为完好,宣化城墙也已经失去它的防御作用,日益凋敝,濒临倒塌,城墙断断续续残缺不全。


 

  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再现宣化军事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发挥其文物资源优势,宣化区委、区政府于2005年发起了“爱我宣化,修我古城”社会公益性活动,动员全民力量,募集资金,掀起了保护文化遗产、建设精神家园的热潮。大新门作为这一公益性活动最初阶段的主要工程,也在区委、区政府、全民的支持下开始准备修复工作。


 

  然而,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新门主体破损不堪,城门楼也不复存在,城门楼两侧城墙多处坍塌,各种史书上也没有详细的记载城门楼的全貌,这为修复工程带来了难度。为了尽可能按照大新门原样修复,宣化区文化旅游局向居民征集大新门的相关资料,走访住在附近的居民,向老人们打听大新门的面貌,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文保所工作人员找到了大新门原有的地基,根据地基和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由省古建研究所设计的《宣化大新门城台及城墙马道修复方案》得到了省文物局的正式批准。经过招标,具有一级文物施工资质的河北省古建园林有限公司承担了大新门及两侧马道、城墙修复的主体工程。2006年4月,正式拉开了宏伟的宣化古城修复工程。

宣化一日游(1)

宣化一日游(1)

宣化一日游(1)

宣化一日游(1)

宣化一日游(1)

宣化一日游(1)

    悠久的历史给宣化留下了许多古迹,三座城楼是其中之一。


 

    清远楼即钟楼,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都御史秦宏所建,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建筑,素有“第二黄鹤楼”之称,该楼外观三层,内实两层,建在高8米的墩台之上,墩台下十字券洞内车辙印至今清晰可见。清远楼二楼内悬挂着一口明嘉靖年间铜制八卦钟,高2.5米,口径1.7米,重约万斤,是宣化标志性建筑,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一日游(1)

宣化一日游(1)

宣化一日游(1)

    镇朔楼即鼓楼,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顶式建筑。楼体二层,通高25米。修建于明代正统五年(1440年),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镇朔楼因宣府总兵官例佩“镇朔将军印”而得名。二楼内原有漏刻更鼓,为报时之用,北面两层檐下悬挂着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御笔“神京屏翰”。一楼游廊中竖立五块石碑,记述了宣化的历史及镇朔楼的修建情况,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一日游(1)

宣化一日游(1)

    来张近的。

宣化一日游(1)

宣化一日游(1)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