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奥迪30周年:合资合作先行者,开启新时代格局

2018-11-21
尹柏文

奥迪成功全靠中国?其实是一汽奥迪最懂中国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中国迎来了扩大开放的历史最强音,汽车行业也进入了全面开放的倒计时。当本土自主汽车品牌崛起,外资汽车企业在中国可以独资建厂,合资汽车企业该如何发展,一汽奥迪给出了强有力的新时代回答。

从1988年国产奥迪100轿车立项的那天起,一汽与奥迪签署的一纸合同,成为了中德双方命运的伟大决定。一汽与奥迪30年来的深度合作,不仅开拓了国内高档车制造生产格局,更成就了一汽奥迪在中国高档车市场的拓荒者、先行者和引领者的行业地位。

作为唯一一家国内累计销量超过500万辆的高档汽车生产商,单单在去年,一汽奥迪就在中国市场售出了59.79万辆新车,占奥迪品牌全球年销量超过31.8%,中国大陆已经是奥迪世界范围内不容置疑的单一最大市场。一汽与奥迪三十年合作为中国500万用户创造了美好出行生活,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2018年11月19日,以“时代先行者,先行于时代”为主题,一汽与奥迪合作三十周年庆典在长春一汽-大众工厂隆重举行。会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表示:“一汽与奥迪的合作,真正开启了中国汽车产业豪华汽车的新征程,并引领了中国汽车消费进入高端豪华的新时代。未来,一汽将更积极应对新常态,以更宽广的胸襟、更开放的思维、更高质量的合作,扩大和加强与合作伙伴奥迪、大众的合作。”

实践中得出的先进合资模式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的快车道,日新月异的社会对彼时相对落后的汽车产业提出了相当迫切的需求。参考过往后起国家汽车工业发展的经验,无论是以日韩为代表的“自主发展模式”抑或是以西班牙加拿大为代表的“完全开放模式”,都未能满足彼时国情所需。要在尽量掌握话语权、避免对外资产生依赖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海外先进企业的技术优势以加速发展,唯有开创全新合资合作模式这一途径,才能真正达到平等互利与共同发展的目标,以及在未来让中方、外方与消费者实现三赢。

奥迪成功全靠中国?其实是一汽奥迪最懂中国

一汽作为共和国长子,肩上的责任自然是众望所归;而来自德国的大众集团,作为中国特色汽车产业合资合作模式的亲历者与引领者,也同样参与了历史的书写。不仅如此,对中国车市卓越的远见以及充足的信心,还让双方在合作的一开始就考虑到了高端/豪华车型这在当时看来曲高和寡的细分领域。从1988年5月17日中德双方在长春签署“关于在一汽生产奥迪的技术转让许可证合同”,到1995年11月13日一汽、大众和奥迪三方确认将奥迪轿车纳入一汽-大众的生产的合同,并把股比结构调整为一汽60%/大众30%/奥迪10%,一汽奥迪以及其所代表的合资合作模式,是完全在实践中诞生的。过去三十年的出色业绩是其合理性、正确性的最佳证明,而且至今依然代表着我国汽车合资合作模式的最先进水平。

随着博鳌论坛上关于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限制的讨论被提起,以及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汽车合资公司股比开放的相关内容,合资合作模式无疑再次迎来了新拐点。为此,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与奥迪股份公司在2017年正式签署《一汽、奥迪十年商业计划》。一汽奥迪基于自身强大的全价值链本土化体系,正在积极探索合资合作的新方式,为国内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开放做好充分准备。在坚决拥护国家最新政策的同时,一汽奥迪针对合资合作新模式,基于全面升级互利友好合作关系,加速新兴业务布局,谋求推进企业和品牌的长远发展。

奥迪成功全靠中国?其实是一汽奥迪最懂中国

想起一汽奥迪在今年早些时候提出过“以革新,致初心”的口号。的确,如今瞬息万变的汽车产业已经容不下原地踏步的企业,革新将是每家车厂的唯一出路。但只有初心不改,革新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意义与价值。

无可比拟的全方位资源布局与体系能力

从1988年开始“试水”生产少批量的奥迪100轿车,到如今实现“五地六厂”,规划产能达到80万辆/年;从开始的技术转让,到如今坐拥世界级的生产制造水平;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汽奥迪在中国取得了一系列无法复制与跨越的积累与成就。这背后既有外方先进技术与产品优势的原因,同时一汽引领全国的全方位资源布局与体系能力,更加功不可没。

奥迪成功全靠中国?其实是一汽奥迪最懂中国

以工厂阵列为例,所谓的“五地六厂”,地理上覆盖东北、西南、华南、华东、华北五大区域。这种全国性的战略布局,是一汽之外的其他车企都难以达成的,它也是奥迪在中国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未来这一体系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汽-大众奥迪的生产、物流布局将更加优化。而比打破地域界限更重要的是,如今一汽-大众奥迪麾下的所有工厂,都是按照奥迪全球统一先进标准来打造和管理的,部分甚至还是大众全球生产体系中的领先者。

就拿2013年建成投产的一汽-大众佛山四厂来讲,它是全球第一家按照大众汽车集团“完美工厂”设计理念建造的工厂。它不仅是当时国内工艺水平最先进和绿色环保标准最严苛的“旗舰级工厂”,更是走在世界汽车工业前列的“超级工厂”。作为大众集团在全球最先进的工厂,佛山工厂以全数字化概念规划建设,运用精益生产的理念,实现了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并行不悖,基于车间工艺、能源消耗排放的超高标准,堪称名副其实的零排放“绿色工厂”。

奥迪成功全靠中国?其实是一汽奥迪最懂中国

有了如此先进的工厂作为硬件保障,加上生产过程遵循奥迪品牌全球统一的质量体系标准,一汽-大众奥迪将在未来继续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最合适的高质量高档乘用车产品。与此同时,在中国一汽与奥迪签订的“十年商业计划”中明确提出,双方在继续深化现有领域合作的基础上,在新能源汽车、智能互联、移动出行等21项核心业务领域开展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特别指出的是2018年奥迪发布的全新e-tron也将于2019年进入中国,并预计在2020年实现国产,成为一汽奥迪首款国产纯电动SUV车型。而一汽奥迪现有生产线已经具备条件生产奥迪e-tron,未来奥迪全新电动车型将逐步在一汽-大众的生产基地实现国产。

从研发到供应链,逐步从“全价值链本土化”升级“全价值链共创” 

 “我们将从“全价值链本土化”向“全价值链共创”模式升级。“全价值链共创”将开启一汽-大众奥迪中、德团队,与各方合作伙伴共创、共享、共赢的崭新画卷。”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刘亦功先生说。

奥迪成功全靠中国?其实是一汽奥迪最懂中国

1999年,中国一汽与奥迪联合开发的第五代奥迪A6(C5)在长春下线,与德国版相比,中国版的轴距加长了90毫米,首开国内高档车加长的先河;C5之后,奥迪A6L (C6)的“本土适应性开发”更进一步:如果说C5是在标准车基本成型后开始的二次开发,那么C6则是与欧洲版车型同步开发,其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上一代奥迪A6的二次开发;2012年,新一代奥迪A6L(C7)下线,它所注重的不再局限于“二次开发”和“同步开发”,而是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将满足中国高档C级车市场需求作为首要任务,我们甚至可以将新A6L定义为“中国的奥迪”,它不仅是中国市场上有史以来最成功的高档中大型商务轿车之一,甚至让A6L成为了中国消费者对一汽奥迪品牌的认知标签。“本土化”三个字的深刻含义与巨大作用,在它身上得到了最完美而充分的体现。

事实上,一汽奥迪三十年年来获得的巨大成功,其关键之一就在于一汽与奥迪共同造就的“在奥迪全球统一标准基础上,以‘全价值链本土化’为核心的一汽奥迪模式”,这让奥迪成为最早在中国开启本土化进程、也是本土化程度最深的高档汽车品牌。中国研发团队从市场需求、造型和概念三个重点领域参与全球车型的联合开发,中方成员研发参与度超过50%,这一比例在当下主流合资高档品牌中,大大超出了行业平均水平。而一汽-大众在国内建设的高技术标准的实验中心和完整的研发体系,包括全国最大的冬季试验场、整车试验场、耐久试验场等等,都是达成这一模式的有力保障。

奥迪成功全靠中国?其实是一汽奥迪最懂中国

而除了研发外,作为本土化概念中另外一个重要组成环节的供应链,一汽奥迪也同样重视。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一汽奥迪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开启了豪华品牌汽车配套零部件的国产化之路,使得零部件的国产化率迅速提高,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成本,还为后续国产的豪华品牌配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整个中国汽车产业高端化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大规模使用本土供应商,并不等于在质量上有所妥协。为了确保每一辆汽车都安全、可靠,一汽奥迪在生产源头就加以把控,对供应商伙伴实行苛刻的品质标准和管理流程,培养了一大批符合奥迪零部件标准的A级供应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供应铝轮毂的中信戴卡、供应全车玻璃的福耀、以及从螺杆成功转型内饰及照明灯部件的福尔达等。发展到今天,它们不仅一如既往地为一汽奥迪提供高质量的零部件,而且大多都已经成为了领域中的佼佼者,其客户也不再仅限于奥迪,服务对象已然是全球所有的汽车生产商。

在未来,面对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产业大变革,一汽与奥迪将进行“全价值链共创”战略转型升级。通过共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研发体系、高端制造产业链集群以及高端数字化移动出行体系,实现品牌更全面的战略布局,以更宏大的时空格局,开启下一个三十年的新局面。

写在最后:

三十年是一个阶段的圆满,过去的苦心经营,不仅成就了一汽奥迪当下在中国车市中无可撼动的地位、将奥迪品牌推向了历史最高点,同时也为中方积淀了更多资源、为中国汽车工业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三十年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通过创建多元开放、价值共享的全领域合作平台,一汽奥迪致力于在日新月异的市场变革中寻求突破,务求在继续收获市场业绩的同时,亦能于充满未知的未来当中,占有竞争对手无法企及的先机,迎接下一个三十年的辉煌。


0
推荐内容
#行情点评 16
#行情点评 42
#行情点评 0
#行情点评 0
#行情点评 0
#行情点评 0